各位同學大家好!這次要跟大家聊聊最近國際經濟大事,那就是美國聯準會準備要「縮表」了,這個很不親切的名詞是代表什麼呢?所謂的「縮表」就是「縮減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以下我們就跟大家來聊聊「縮表」的意義,還有進行方式,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
接下來需要一連串的解釋,就請大家要有點耐性繼續閱讀。提到「縮表」 就必須從美國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執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Quantitative Easing ; QE) 」說起,所謂的量化寬鬆 (QE) ,屬於非傳統式的貨幣政策,參考我國央行的研究報告說明,傳統與非傳統式貨幣政策的差異如下:「傳統的寬鬆性貨幣政策,係藉由調降短期利率(隔夜拆款利率),來促使中長期利率下跌,來提高民間支出,投资,達到刺激總合需求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說的「降息」政策,不過當短期利率已很低,接近於零的水準時,經濟體系將處於凱因斯理論的「流動性陷阱」,由於名目利率不可能降為負值,所以傳統的降利率方式就變得不管用了。
此時,只能採行非傳統性貨幣政策 (QE) ,例如「美國聯準會或央行直接自民間大量購入中長期資產,並設定購買目標,來直接影響中長期利率 ( 及實質利率 ) ,並藉由通膨預期管道、財富管道、信用管道與匯率管道等,來傳遞貨幣政策效果,進而提振經濟成長;這就是一般所稱的量化寬鬆 (QE) 政策。」
簡單來說, 2008 年發生金融海嘯後,將近 10 年間,美國採取一種非傳統、非典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刺激和提振衰退的經濟,如今 10 年快過去了,畢竟這樣的政策有它的限度與極限,聯準會,不可能無限制的執行下去,政府政策對經濟的干預還是需要收手。因此美國宣布在今年 10 月份起要將過去聯準會不斷膨脹的資產負債表,進行縮減。
而所謂的縮減,其實並不是聯準會準備要把購入的 MBS( 抵押貸款支持債券 ) 售出, 而只是逐步「減少購買」的規模而已,所以只是「少買」而非「賣出」,總之,美國聯準會先提出三年期的減購縮表計畫,而具體減購的細節在這裡就不贅述,大家上網很多的新聞稿都會提到。
由此可知,所謂的縮表只是讓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原本預期繼續膨脹的規模和速度減緩,屬於溫和性的緊縮政策 。但嚴格說起來根本談不上真正的縮減 ,只不過是降低膨脹的幅度罷了。那麼縮表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後果呢?
可以想見聯準會因為買債的力道變小了,表示原本債券市場內的一個大買家準備收手了,表示需求將會減少,那麼債券的價格就應當會下跌,相反的市場利率就會上升 ( 經濟課程說過,市場利率與債券價格呈現反向關係。 ) ,當市場利率回升,背後也象徵著經濟應該已經完成相當的復甦,所以市場利率不適合再過低;然而,利率上升將會吸引資金流入美國,對外匯市場的影響將會造成美元相對於其他國家貨幣升值,進一步對美國企業出口較為不利。
不過許多分析師認為這次的縮表措施對市場的影響其實應該不大,一來是聯準會減少購債的意圖已經對市場暗示已久,二來所謂縮表,投资,如同前面的敘述,只是減購而非真正的出售債券資產,這樣的做法已經是相當溫和了,因此市場應該早就透過預期,充分反映出政策的效果了。
最後,我們來聊聊最近這一次的景氣循環,自從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可以看到市場雖然迅速的復甦,過程一路跌跌撞撞,中間還經歷了歐債危機,不知不覺到了現在已經快 10 年了,從金融市場來看其實已經很熱絡,各國股市都屢創新高,像是美國道瓊指數、還有台灣的加權指數都是如此,但以實體經濟來說似乎距離完全恢復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實體與金融市場似乎不太同步,但也有人認為,目前實體經濟因為大數據、 AI 、無人操控等技術創新,使得經濟體系處於轉型階段,所以才表現的並非如此穩定,所以才會產生這種,金融市場看似過熱,但實體經濟還尚待努力的情況,雖然普遍說,大約 10 年就會出現一次景氣循環,但究竟是不是要開始衰退了,這真的很難說的準 ,不過由 張政 老師來看,衰退應該在兩年之內就會出現。
好的,這就是本期介紹所謂「縮表」的全部內容,歡迎大家討論後留言給我,張政說經濟,我們下次見!
投资说 » 第36期:淺談「縮表」是什麼?,搞懂經濟大小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