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券最早问世于1877年,由英国财政部根据《1877年财政部证券法》发行。美国财政部根据《1917年第二自由公债法》于1929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它属于短期融通性债券,期限不超过1年,包括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共五种期限。国库券采取贴现方式发行,票面值与发行价格之间差额为购买人全期持有的利息收入。它一般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拍卖,包括定期发行和不定期发行两种类型。购买者多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其他大额投资机构,以竞争投标的方式购买;个人和其他小额投资者也可购买国库券,主要采取竞争投标方式,即按照竞争投票平均中标价格购买。国库券的形式有无记名证券、记名证券和帐簿登记。国库券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发行后,即可进入债券市场进行买卖交易,交易活动通过证券中介机构进行。由于国库券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信誉高,流通性强,收益率也较高,因而是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也是中央银行介入资本市场公开操作业务的重要手段,在证券交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国库券期限短、风险小、流动性强,因此国库券利率比较低。美国国库券利率仅仅高于通知放款利率。西方有些国家国库券发行频繁,具有连续性,如美国每周均有国库券发行,每周亦有到期的,便于投资者根据投资需要选择。国库券发行通常采用贴现方式,即发行价格低于国库券券面值,票面不记明利率,国库券到期时,由财政按票面值偿还。发行价格采用招标方法,由投标者公开竞争而定,故国库券利率代表了合理的市场利率,灵敏地反映出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历史国库券是1877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和作家沃尔特·巴佐特发明,并首次在英国发行。沃尔特认为,政府短期资金的筹措应采用与金融界早已熟悉的商业票据相似的工具。后来许多国家都依照英国的做法,以发行国库券的方式来满足政府对短期资金的需要。在美国,国库券已成为货市市场上最重要的信用工具。
特点
其利率是市场利率变动情况的集中反映。国库券利率与商业票据、存款证等有密切的关系,国库券期货可为其它凭证在收益波动时提供套期保值。
流动性强。国库券有广大的二级市场,易手方便,随时可以变现。
信誉高。国库券是政府的直接债务,对投资者来讲是风险最低的投资,众多投资者都把它作为最好的投资对象。
收益高。国库券的利率一般虽低于银行存款或其他债券,但由于国库券的利息可免交所得税,故投资国库券可获得较高收益。
中国国库券
1950年公债的发行拉开了中国发行国库券的序幕。早期公债的发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重要金融措施。此后中央财政部于1954年至1958年之间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到了1958年这个特殊的年代,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直到1981年国家恢复国债的发行。
T-Bills
是TreasuryBills的简写,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债券,期限不超过一年。
T-Notes
是TreasuryNote的简写,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中期债券,期限不超过十年。
T-Bonds
是TreasuryBonds的简写,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期限十年以上。
STRIPS
拆开债券,又叫分割债券,中国大陆一般称为本息分离债券,是债券的一个品种。
1.债权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其法律来源是什么;
2.确定侵害债权的侵权责任应当适用何种归责原则;
3.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责任应当具备哪些要件;
4.侵害债权的损害赔偿关系应当如何确定。
侵害债权的种类
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对于债权人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即为增加了对其权利的救济途径。在具体案件中,情况纷繁复杂,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对债权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影响甚大。所以本文根据债务人主观状态的不同,将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债务不履行分为以下三类加以研究:
(1)第三人怀有侵害债权的故意,在债务人无任何过错的情况,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债务无法履行;
(2)第三人怀有侵害债权的故意,引诱债务人违约,债务人对违约行为有过错;
(3)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通谋侵害债权人的债权。
泡沫经济 | 阿罗悖论 | 品牌生命周期 | 企业财务文化 | 福特主义 | BT模式 | 现代经济学 | 财务控制 |
实体经济 | 会计政策 | 银行承兑汇票 | 混合经济体制 | 补偿贸易 | 品牌理论 | 货币资本化 | 外汇汇率 |
国际租赁 | 财务分析 | 摩根大通公司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商品流通 | 规模效应 | 炫耀性消费 | 溢出效应 |
货币替代 | 信用危机 | 摩根士丹利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项目融资 | 市场预测 | 消费者剩余 | 国资委 |
机会成本 | 3F危机 | 巴克莱银行 | 规模经济理论 | 绿色会计 | 企业边界 | 货币数量论 | 印花税 |
金融危机 | 美元危机 | 英格兰银行 | 瑞士信贷集团 | 美联银行 | 外汇市场 | 消费者行为 | 不动产 |
货币危机 | 信贷危机 | 石油危机 | 国际金融机构 | 美林公司 | 银团贷款 | 高盛集团 | 热钱 |
债务危机 | 准备金率 | 准备金 | 国际货币制度 | 外汇储备 | 高能货币 | 资产重组 | 外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