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男,1958年1月23日生于北京市,满族;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一、人物履历
1977年12月~1979年01月,公安部1129研究所参加工作,任临时团总支副书记;
1983年1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3年04月~198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任孙尚清秘书
1985年11月~1988年0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任孙尚清秘书
1988年01月~1989年01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
1989年01月~1990年04月,日本东京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90年04月~1991年04月,日本兴业银行,任客座研究员
1991年04月~1994年06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任助研、副研
1994年06月~1998年0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任吴敬琏助手兼第一(金融)研究室主任
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1998年10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二、主要兼职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2)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
(3)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4)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三、魏加宁谈经济
本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在新供给2016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的讲话实录。一位国务院巡视员的肺腑之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七点思考 。
今天发言的题目叫《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思考》,我想提出一些正在思考的问题来供大家思考。
第一个问题,当前的发展阶段,究竟是新常态,还是转型期?我认为“新常态”这个词会给大家造成误解,意味现在的经济下行趋势是正常的,是理所应当的。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可能还是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究经济转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从速度的角度,第二是从结构的角度,第三是从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现在更多讲的是增长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我们现在也在研究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的经验与教训,研究中我们发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都出现过泡沫经济,比如日本、台湾,以及泰国。最后泡沫经济破裂,诱发金融危机。因此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现在出现一些的现象到底是新常态,还是从一个阶段往另外一个阶段的转型期?
第二个问题,当前的经济形势,究竟是风险,还是危机?今年年初在一次会议上,我曾经指出,去年是做风险评估,今年再做风险评估是不是有点太晚了?我认为,今年恐怕要研究“如何应对”了。
就拿“三驾马车”来看,首先,出口受阻,因为世界经济不景气,不完全是我们自己所能左右的。其次,消费下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近几年逆势上行的行业和企业,比如化妆品行业,前几年一直是两位数的逆势上行,但在今年2季度开始,一些企业的销售发生了断崖式下滑。
又比如,目前牛奶行业半数是亏损,甚至连方便面也卖不动了。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好的信号,因为消费一直相对比较稳定,这几年尽管出口、投资不如人意,但是消费一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现在连消费也开始出现了下滑的信号。
最后,再看投资,一方面,民间投资快速下降。我去年讲了一年,直到到今年一季度形势分析会后才评估此事,但是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专家写了很多技术性的分析文章,而我认为这绝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原因,而是大环境出了问题。
现在大量资本外逃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中国是正利率,国外是负利率,而中国的资金往外跑。这说明什么?至少说明,风险还是存在的。在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大量外逃的同时,国有企业也不干活了,坐吃山空。
总之,这些信号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千万不要盲目乐观,否则,等意识到危机的时候再采取措施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个问题,当前的房地产价格,究竟是会继续涨,还是会下跌?
如果房价继续快速上涨,那些没有买房的人就会一辈子都难买得起房;如果房价出现下跌,那些贷款买房的人很可能破产。房价太高,泡沫太大,楼市不是一个小问题。国外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事经常发生,只是到了严重的时候,到了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日本政府才会出手,美国政府才会出手。但是目前中国的情况是,买地的是国有企业,买地用的钱是国有银行的钱。因此,将来房地产一旦出事儿,就会像去年的股市一样。
第四个问题,我们靠什么走出危机?就是依靠改革。学者们当初提出“新常态”,是希望政府不要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而是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改革上,推改革不是不要增长,而是要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第五个问题,国企改革的方向,究竟是依靠自上而下,还是依靠自下而上?究竟是要通过自上而下加强领导和管理,还是依靠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以前讲过,其实国企改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国有企业的所有的信息都披露给社会,国有企业就是全民所有,所以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所有者,都有知情权。
我认为,只要把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给社会,就会有人去监督。目前国有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非主业收入,一是靠转贷,国有企业依靠国家信用从国有银行拿到低息贷款,之后加几个点再转贷给民营企业,从中获利。二是用国有银行贷款去买卖土地,争当地王,推高地价,推高房价。三是给民营企业转包项目工程,建成以后长期拖欠民营企业货款。如果主业、非主业之后依然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就依靠政府补贴。
其实,只要披露信息,国有企业挣钱不挣钱?挣钱靠什么?自然就会清楚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生死死是很正常的,纯属市场风险,我们的问题是,如果是国有企业,为什么就不能承担市场风险呢?
第六个问题,供给侧改革,究竟是姓西,还是姓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后,其中一个争论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是姓西还是姓马,我在一次论坛上看到,一边是中财办的局长在大讲供给侧改革和美国供给学派之间的关系,另一边是社科院的所长在大讲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区别。我认为,还要回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上来,只要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我们应当坚持,并落实到实际中去,而不要光贴标签。
第七个问题,当前形势下,究竟是利空多,还是利好多?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各种利空信号不断传出;而另一方面,一些利好的信号却不去报道。比如说,最近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开会,通过了关于产权保护的最新决策,但是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么大的利好信号,却报道较少。
过去两年我们在做课题时就曾经提出过:改革千万不要陷入“塔西佗陷阱”!所谓“塔西佗陷阱”就是说,政府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以后,无论你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假话,公众都会认为你是在说假话;无论你是在做好事还是在做坏事,公众都会认为你是在做坏事。
我很担心,目前的改革是不是掉入了“塔西佗陷阱”?!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再出多少利好消息,不会有人相信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有危机感,只有有了危机感,才能够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才有可能避免危机爆发。
我依然认为,如果不改革的话,中国经济恐怕连“L型”都没有,那就是危机!但如果能够像以往那样,每当遇到危机是,都是先有一个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带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增长。
我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存在很大的潜力,现在的教育需求这么旺盛,医疗需求这么旺盛,养老需求这么旺盛,但是供给严重不足。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话,中国经济的潜在能量就能释放出来,中国经济一定会出现止跌回升,甚至出现新的增长,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中高速,迈上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