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办好思政课。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疫情肆虐下的教育教学进行统筹部署,要求各高校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课教学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在这场人民战“疫”中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事而化”,努力打造战疫思政“金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因事而化”: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抓手
“因事而化”就是选取和根据一定事物,通过把握事物本质并讲清道理以化育主体思想、化成主体行为。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就是将思政课教学目标融入到相应的事件中去,让学生“消化”理论内容、认识事物本质联系,“强化”其情感和价值认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最终“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作为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抓手,“因事而化”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利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1.“因事而化”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因事而化”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包含具体一般、现象本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因事而化”中的“事”就是具体,“化”就是对一般的理性把握,“因事而化”就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另一方面,“因事而化”强调“事理相通”,是对“事”这一多样性、变动性现象进行抽象“化”的过程,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把握本质的过程。
同时,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能促进学生价值观逻辑“生成”。与预成性思维下教学形态不同,生成性思维在重视规律性教育的前提下,关注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发散性,强调辩证对待系列偶发事件。“因事而化”要求思政课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执行教学目标任务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组织不同的“事”来化育人心,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事”,根据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事”来现身说法、现场引导。由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不断生成,学生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新知识、新感悟,不断提高他们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2.“因事而化”利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思政课必须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教学过程或结果状态所呈现出的让大学生主动趋近并积极悦纳、认可的一种吸引力。“因事而化”要求教师采用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结合身边大小事,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思想,引导大学生在“事”中“潜移默化”,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通过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课教学,学生就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四个自信”,打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针对性指对确定的对象采取具体措施。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投资知识,甚至毫无成效。没有针对性,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就会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教师所讲与学生所需“两张皮”,学生的思想“问题”没有被触及,思想“疙瘩”没有被解开,学生无法体验理论知识和自己关切点之间的关联性、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因事而化”要求教师有关怀、有温度、接地气,把马克主义理论与具体的“事”相结合,关注国家、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可触、可感、可学的“事”,在课前课后经常搜集整理学生思想问题,对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精准施教,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宏大叙事: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迅速蔓延。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复杂形势,习近平要求“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求“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抗击疫情工作迅速在全国有序展开,中国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p#分页标题#e#习近平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运转有序,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形成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全国各地强力支援武汉、支援湖北,广大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人民解放军官兵,无数基层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奋力拼搏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坚守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
科学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应“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各地都在系统、科学、精准、有效上做文章,合理配置资源、高效调配资源,认真检视城市发展和运行系统中的各种短板和堵点。习近平要求,“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员能力,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让网格化管理发挥效用,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落实落细,投资知识,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信心、顾全大局、自觉行动、顽强斗争,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闻令而动,坚韧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演绎了无数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创造“风雨兼程、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义无反顾奔赴抗“疫”战场,“救死扶伤为己任、主动请缨赴武汉”的“最美逆行者”践行医者仁心的庄严承诺……
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已经借助各种媒介传播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具有独特“中国属性”的伟大“叙事”,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这场“叙事”促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结合视角去认识理解中国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促使大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促使大学生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更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事”、“化”协同:打造铸魂育人思政“战疫”金课
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富含辩证法思想。“事”是“化”的基础,“化”是“事”的旨归。教师既要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关照“化”的目的,又要在凸显“化”的旨趣的过程中体现“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实现“事”和“化”的有机统一。
1.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应按照“六个要”锤炼品质、提升技能、严格要求,应树立科学信仰,自觉讲政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应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2.讲好中国人民疫情防控的生动故事。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思政课教师应敢于担当,全方位传播正能量“故事”:讲述“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宏大叙事;讲述一线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人民解放军官兵、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代表性群体的生动鲜活故事,挖掘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立场,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抵御重大风险的基本历程、重要经验,中国人民常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正是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丰富实践中,我们党和国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3.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p#分页标题#e#“因事而化”的目标是“以理化人”。思政课教师应以“八个相统一”为准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学生。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回望历史,人类曾经因为认知水平有限、科技水平低下,在各种疫病流行中付出惨痛代价。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效率,担起了阻断疫情的大国责任。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民情怀,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教师应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阐释透马克思主义在有效应对时代问题、重大难题特别是突发风险中的理论解释力、现实洞察力和实践指导力。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力量,思政课老师一定要坚决拥护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锤炼升华信心信念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教学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讲清楚“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讲清楚社会主义国家的动员效能。当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加强社会治理,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思政课教师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发挥自身理论优势,站在思想舆论的最前沿,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投资说 » “因事而化”,打造战疫思政“金课”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