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称霸。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有多种说法,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给出过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上述两种说法中,有三位是都出现的,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其余三位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两种说法中各占一席之地。

1.齐桓公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民兵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灭掉了谭国;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内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提高。会盟前齐桓公曾邀请遂国国君参会,但遂国拒绝了,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了遂国。同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以平息战争,齐桓公答应并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持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的汶阳之田,齐桓公应允。但事后,齐桓公不想归还土地并想杀了曹沫,管仲劝谏齐桓公:“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但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终齐桓公将汶阳之田归还鲁国,其他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人文齐桓公有信誉,逐渐开始依附齐桓公。

桓公七年(前679年),齐桓公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在鄄地会盟,有周天子的代表出席,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桓公,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桓公八年(前678年),齐桓公又约集鲁、宋、陈、卫、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再推齐桓公为盟主。

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卫、陈、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是对楚国的盟国蔡国进行军事行动,接着又率大军进攻楚国。最终与楚国通过谈判,让楚国答应了遵守诸侯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齐桓公率领各小国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齐桓公实行的是“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称为春秋时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的赏赐。但是齐桓公晚年昏聩,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貂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2.晋文公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为公子时,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后因为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前63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杀回进攻,除晋怀公而自立。

晋文公在位时,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前632年春,晋文公以荀林父为御戎、魏犨为车右,率领晋军八百乘南下讨伐曹国;向卫国借路时卫成公没有答应,于是晋军又向南迂回渡过黄河,讨伐曹国又攻打卫国。

同年夏,楚国子玉派人与晋国交涉,如果晋国答应让曹、卫两国复国,则楚国也会解除对晋盟国宋的包围;最后直接晋楚打了起来,史称城濮之战;最终楚国大败,遏制了楚国称霸的脚步,楚国的盟友郑国也向晋国求和,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盟约。

到了冬天,晋文公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在践土会盟,称霸于诸侯。

前630年,为阻止楚国北进称霸,秦晋两国联合讨伐楚国的盟友郑国。这一战虽未灭郑,但是郑文公自此再也不敢对晋国无礼,郑文公死后,郑穆公即位,郑穆公在位期间始终都是晋国的重要追随者。

晋文公在位时通过城濮之战遏制住了楚国向北发展的势头,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又通过崤之役遏制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势头,因为他们父子二人,春秋时期的中原诸国获得了难能可贵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也有了后来的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3.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二十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任用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联合秦、巴,攻灭庸国,使得楚国的势力向西北发展,同时灭庸服巴,也使得楚国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向北发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发展,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为了争霸,楚晋之间爆发过多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楚国大败晋国,不久又灭掉萧国,又连续三年伐宋,迫使宋国向楚国求和,楚国实现了自己称霸得梦想。

楚庄王一生武功巨大。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攻灭庸国;庄王八年(前606年)又亲率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庄王九年,率军平定若敖氏的叛乱;庄王十六年(前598年),伐陈灭陈,后又让陈复国;从庄王十年到庄王十七年,六次伐郑,彻底征服郑国,开霸业之始;庄王十七年,与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获全胜,立威定霸。

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开地五千里;就在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可见其武功之盛。后世对楚庄王得评价一般都比较不错,关于他还有“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典故,对后世有深远得影响。

4.秦穆公

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史记索隐》中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前659年秦穆公即位,即位后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虏晋惠公,灭亡梁、芮、滑等国。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只一年后,又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了秦晋之好。

但在秦穆公想东进中原发展势力时,经历了崤之战、鼓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不通,只得掉头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步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的赏赐,并继续攻打蜀国和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被周襄王任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君主。阖闾原称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春秋末期时吴国在吴王寿梦的手中开始强盛,寿梦死后,王位在其四个儿子中传递,长子即是阖闾的父亲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四子季札,前三个儿子依次即位,到四子季札时,季札无心王位,于是馀昧病死后,馀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吴王僚;阖闾心中不甘,认为父亲兄弟四人是兄终弟继,既然叔父季札不接受王位,那么王位应该由自己继承,而不是僚,于是在吴王僚十二年,派专诸刺杀了吴王

吴王阖闾即位后,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齐人孙武为将,确定了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使楚军疲于奔命,吴王阖闾九年,吴军在伍子胥、孙武的带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占楚国都城郢,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来楚臣申包胥入秦请求援兵,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求得秦出兵助楚复国。

吴王阖闾十九年,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国大夫灵姑浮挥斩落脚趾,重伤而死,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就接受了伍子胥“从近制远”的建议,即先破楚、后图越,同时结好北方诸国,以此为吴国的战略方针。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行之有效,短短数年间吴国便西破强楚,北面威胁齐晋,南服越国。正如越国谋臣范蠡所言:“如今吴楚两国结怨;齐国虽与吴国不亲近,但是是吴国的一大强援;晋国虽然不归附吴国,但仍然与吴国交好;吴国内有谋臣为其决断,邻国又可以作为援助,这样的局势怎能不利于吴国称霸。”

6.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春秋末期越国的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槜李之战中击败吴军,并使得吴王阖闾重伤而死。越王勾践三年,吴王夫差卷土重来,越军在夫椒被吴军击败,被迫向吴请和,三年后被吴释放回到越国。

回到越国后的勾践,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便率吴军精锐尽出。勾践抓住吴国空虚的机会,率兵攻吴,大败吴国国内军队;夫差闻讯,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勾践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大败吴军主力,至二十四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杀,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称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猜你喜欢:
  • 股票质押式回购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股票卖了成本比原价低
  • 股票如何挂单?股票期货是什么意思
  • 股票活跃度看什么?换手率?
  • 股票中S股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