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农历辛丑年正月十四(公元2021年2月25日),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河流域(该市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民众的重要节日——“蛴蟆节”。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相关活动停办。去年农历正月十四(2020年2月7日),因同样原因蛴蟆节民俗活动也停办。
蛴蟆节热闹非凡。 图据网络
2021年2月19日,南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蒲杰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除2020年、2021年外,蛴蟆节每年都在农历正月十四晚上闪亮登场,蛴蟆节在保持特有地域风情和浓浓乡土情的前提下,已由传统的祈福消灾转变为现代的民俗喜庆节,由地区性的节日吉庆转变为城乡的另类狂欢活动,是南充民俗文化的“土特产”,“疫情终将过去,厚植于川北乡土的民俗节日蛴蟆节绝对会回来的。”
由来
祈福消灾保佑平安
据西充河流域一代的村民介绍,在他们的方言中,“蛴蟆”读作ke(音调第二声)ma(音调第一声),或qie(音调第二声)ma(音调第一声)。在百度汉语搜索中输入“蛴蟆”,搜索结果是:“蛴蟆”是一个汉语词汇,“蛴蟆”标准读音为qi(音调第二声)ma(音调第二声),基本意思是“青蛙”、“蟾蜍”。
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蒲杰
蒲杰是原南充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从事蛴蟆节民俗文化研究多年。退休后担任南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更是一门心思扑在蛴蟆节民俗文化研究上。“南充蛴蟆节至少有360年的传承历史。”蒲杰说。
就蛴蟆节的由来,蒲杰介绍,相传在明末清初,南充西充河流域一带战乱不已,瘟疫流行,特别是咳嗽的小儿很多,村民人心惶惶。一天,一位得道高人到来,给当地老百姓指点迷津,说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要把“蛴蟆瘟”送走,瘟疫才会离开。
当天是正月十四,当晚村民举行了送“蛴蟆瘟”活动,以祈福消灾佑平安。大概是气温上升、春暖花开,加上中药调理,当地瘟疫果然消失,患咳嗽的小儿康复了。从此每年正月十四晚,西充河流域都要举行送“蛴蟆瘟”活动,并且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风靡西充河流域一带山乡民众的地方性节日——蛴蟆节。
“蛴蟆节”盛况。 图据网络
因在时值正月十四,故蛴蟆节还有一个名字:“十四节”。
如今,在顺庆区共兴镇,嘉陵区三会镇、积善乡的蛴蟆节最为热闹。毗邻南充的遂宁市蓬溪、射洪部分乡镇,也有蛴蟆节民俗活动。
盛况
如火龙游似灯河流
蒲杰介绍,蛴蟆节活动有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自制和送走“蛴蟆灯”。家家户户提前自制“蛴蟆灯”。在蛴蟆节来临的前几天,当地民众开始制作蛴蟆灯。人们砍来一根和家里孩子身高差不多长的嫩竹,选上一节或几节,从中间敲破,拿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破的竹条撑起来,一个竹灯笼的骨架就搭好了。再在灯笼底部的竹筒里灌上煤油或稀泥,插上几根灯芯或蜡烛,外围糊上一圈白纸或红纸,再留一个点灯的小门洞,一只装满祈祷和祝福的蛴蟆灯便做成了。
举着蛴蟆灯夜行
一些村民还制作可供数人抬的大蛴蟆的模型。
在正月十四傍晚,天色渐暗,蛴蟆节民俗活动开始了。乡亲们举着蛴蟆灯,或抬着大蛴蟆模型,敲锣打鼓,在山间行进,边走还边唱着民谣:“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过河……”一般来说,晚7时到9时,蛴蟆节进入高潮。当地举“蛴蟆灯”的民众绵延数公里,如火龙游、似灯河流,蔚为壮观。人们把蛴蟆灯送至河边,插入土中,象征赶走了“蛴蟆瘟”。
制作蛴蟆灯
第二项是祭拜龙神,祈求龙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三项是小孩摇嫩竹,祈求长高。小孩送蛴蟆灯前或送走蛴蟆灯后,抱着家里的嫩竹摇,边摇边吟:“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
转变
从“神的祭祀”到“人的狂欢”
蒲杰介绍,经过300多年的时光流转,特别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蛴蟆节在传承民间习俗的同时,已完成从乡村“神的祭祀”到城乡“人的狂欢”的转变,城乡居民在祈福苍生中追求健康,在文化旅游中享受愉悦。
小孩摇嫩竹。 图据网络
“现在蛴蟆节与春节、元宵节已经融为一体了。”蒲杰说,从时间节点上看,蛴蟆节在春节、元宵节中间,商品展销、文艺演出、乡友恳谈等活动,正好依托三节融为一体,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元宵节,在南充西河流域一带被赋予了浓浓的地方特色。
2011年,蛴蟆节被列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南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正在收集、整理蛴蟆节资料冲刺进入省非遗名录。(图片和视频均为往年拍摄资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