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了解数字蔗田管理平台。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时表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
产业数字化作用凸显
“2022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4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辉认为,作为数字经济主战场,产业数字化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从研发生产、管理能力、产品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智能化驱动高端化;另一方面,可有效管控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排放,高效利用产业资源,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同样认为,在生产环节内部借助数字技术的渗透应用和生产组织模式的适应性改造,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性,从而提升全流程运行效率。
山东省淄博市齐鲁化工园区内,运用5G专网并完成数据全面上云的化工园区项目在这里建成使用。山东联通运用“5G+边缘计算”技术,为园区打造物联网、应急指挥平台,为预防、调度指挥提供信息化保障。
“目前,工业互联网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166个中类,覆盖工业大类85%以上,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作用不断彰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推动数字化链式转型,加快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应用,以行业应用为切入点、以典型场景为核心,推广标准化便利化以及可复制的模式。
提升数字政务效能
我国数字政务协同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各地区正积极探索推进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水平。”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介绍,目前,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政务服务创新成果,在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收件、受理、审批通过,3个环节很快就完成了。”这是福州闽途运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邱建峰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理“运输企业运输建筑垃圾备案”审批时的感受。
“通过‘秒批服务’,只需要上传一份合同,系统就能完成自动校验,智能化生成业务办理结果,实现零人工、零等待、秒办结。”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中心新添置了8台“榕e办”智能政务终端,推动政务服务从传统大厅“集成化”模式向零人工“智慧化”模式转型。
“发展数字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持续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高频事项全程网办、跨省通办。要推进流程和事项的标准化,推动各级政府从线下服务向线上线下融合;要发展数字健康优化数字社保、就业和人力资源的服务,深化公共服务应用的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提升欠发达地区数字化的服务能力,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便捷化。”曹淑敏说。
推进数字产业化
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到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充分释放数据价值。目前,我国数据资源体系正不断完善。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位居世界第二位。
“数字经济本质上是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数据要素渗透国民经济各个环节和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必须大力挖掘数据价值。”余晓辉表示,应坚持技术应用、市场流通、制度设计三路并举的模式。要统筹布局可信工业/产业数据空间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研制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工业数据采集与集成设备产品。
锘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告诉记者,在进行数据交易时,提供方最担心数据给出去的后续环节存在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风险。“我们团队研发了多方安全计算、同态加密以及可信计算环境等隐私计算技术,使数据在本地参与多方合作,并按用途、用量合规使用,帮助各行业平衡数据安全合规和价值挖掘。”
在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看来,安全是数据在各行业应用的“生命线”。他以数字政务为例介绍,随着“一网通办”的深入推进,政务数据流转范围更大、使用场景更多,导致系统更容易出现防护缺口。此外,各部门、各层级政务系统分散运营不仅效率低下,安全也无法保障。因此,要把安全能力集中到一个城市网络安全运营中心里,实时监测、统一调度处理各个层级政务系统的安全情况,有效解决上千个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
如何构建多样化、多层级数据要素市场,余晓辉认为,可将数据要素市场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市场,一级市场登记权属,二级市场交易流转,三级市场开展数据质押、数据信托等资本化交易活动,经营主体可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在场内或场外交易。“还要加快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的数据产权制度,全面完善数据市场准入制度,打造数据信用制度,修订完善数据法律法规,完善数据治理体系。”(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李芃达 刘春沐阳)
【责任编辑:徐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