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开始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更显婀娜。

“近年来,随着县城到加榜的公路不断升级改造,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云上梯田民宿负责人姚祖倩告诉记者,民宿近日基本处于满房状态。

日前,加榜梯田作为一个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我们在保留原生态生活方式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的同时,完善了基础设施,让游客的体验更加舒适。”景区运营方贵州风景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赵凯说,景区已接待多个旅行团,获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彻底打通了百姓出行“最先一公里”,解决了百姓出行难、运输难等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多修路,养好路

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村寨大多分散在千沟万壑之间。群众乘车难、客运经营难、物流进村难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群众“盼修路、多修路、修好路”的需求非常紧迫。

“要致富,先修路。”贵州省连续19年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全省“十件民生实事”加以推进,相继压茬实施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基础设施“路网会战”、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等攻坚行动,全力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贵州省公路部门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29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6.86万公里、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2017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运,2019年又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贵州省提出混凝土路肩、排水系统、安保工程、错车道、公路绿化、管理养护与农村公路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等“六个同步实施”,力促农村公路项目规范、有序、高效推进。

农村公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养。贵州省探索构建了农村公路绩效管理考核、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路长制等政策体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体系,在确立养护资金标准的同时,明确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筹集,省财政承担50%的日常养护资金。

如今,贵州农村公路养护逐步走向市场化,实现了养护作业模式从传统单一模式向集“精细化、机械化、专业化”于一体模式的转变,公路养护水平和应急抢险能力稳步提升。

“以前走的是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一条条农村公路,打通了贵州百姓出行“最先一公里”,连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破解畅通了“中间一公里”,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沿着不断织密的农村公路网,走出了深山阻断、摆脱了贫困桎梏。2020年,贵州省9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6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顺利“摘帽”。

车到家,货出山

“自从用上了‘通村村’APP,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坐上客运班车,不用再花那么多时间等车。”如今,贵州省雷山县大塘镇新塘村村民杨勇已经习惯通过手机软件了解交通信息,安排个人行程。

实际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勇要搭乘客运班车进城,只能站在路边等,“班车啥时候来,心里没底,有时等一两个小时,有时甚至根本遇不上”。

由于信息不匹配,贵州农村交通一度“路通了”却依旧“不好走”,“高峰人找车、平时车找人,人愁无车坐、客车空位跑”是常态。

借助大数据手段,贵州省在2015年探索打造了“通村村”APP并在雷山县试点运营,该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让农村群众通过手机即可进行班车查询与预订,具备在线包车、在线购票、电话热线、农村物流、学生定制班车等功能。

“通村村”成功打通服务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提高了农村群众出行便捷度。相关数据显示,贵州省农村群众出行平均候车时间由2个小时降低到30分钟,农村地区客运车辆实载率从平台上线前的56%上升到当前的80%以上。提供的学生定制班车服务,减少学生出行时间约50分钟,人均出行成本下降近20%,实现了农村学生有车可坐、家长有迹可循,行程安全更有保障。

如今,借助“通村村”搭建起来的乡村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网,贵州将县、乡、村连接起来,群众“通村行”“通村运”“通村买”“通村卖”“通村游”等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现在很方便,网上下单,在村委会就能取货。”作为村里的网购达人,贵州省瓮安县天文镇乌江村村民吴光伦的吃穿用度,大部分从网上购买。

过去,受山地自然条件制约,快递物流不到村的现象在贵州普遍存在。随着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大量农特产品又亟须出山进城。“进不来”与“出不去”一度成为农村货运难的症结所在。

面对痛点,贵州省按照“农村公路通到哪里,交邮服务站点就布局到哪里”的要求,依托县、乡(镇)汽车客运站,统筹利用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资源,健全服务功能,完善以县级物流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物流网络,实现快递直达到村。

畅通的农村路,不仅让快递进了村,更让山货进了城。贵州省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推广货运班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物流组织模式,让农产品上行渠道更加畅通,打通“黔货出山”最后一公里。

“春卖笋、夏卖蕨、秋售橘、冬销米……”在直播镜头前,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小伙吴远刚对家乡特产如数家珍。凭借一部联网手机,他把家乡的特色“土货”卖出了山门。借助日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及直播带货的魔力,吴远刚创办的电子商务企业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年销售农特产品300余吨,带动当地5个合作社1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去年,贵州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58.63亿元,同比增长34.48%。日益便捷的农村公路像“毛细血管”一样,把贵州的一个个乡镇和村组连接起来,带动了农村农业发展。

旅游兴,乡村美

青山环绕,绿水相依,古树参天。4月份的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美不胜收,吸引了不少贵阳市民前来休闲旅游。

“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民宿也是越来越火。”“坡里·小苑”民宿负责人陈珊非常兴奋地说,如今的偏坡乡愁可寄、未来可期。

偏坡因布依族民俗风情而远近闻名,但也曾因连接公路狭窄、弯大、坑多,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2021年,当地自筹400余万元对公路进行提升改善,使得“醉美偏坡·原味小镇”的名片重新闪亮起来。

路好百客来。偏坡乡党委政府将乡村旅游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带动群众开办农家乐,引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N”模式开展农文商旅融合发展,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偏坡乡接待游客3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0万元。

“偏坡的变化我历历在目。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好,道路升级是关键,发挥着‘先锋官’的作用。”年逾八旬的老党员陈廷超说。

产业因路而兴,乡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贵州省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与农村农业深度融合,将一个个乡村旅游点串联成一条条美丽农村交通经济走廊,实现农村公路修到哪里,致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

贵州省湄潭县着力把农村公路打造成乡村振兴之路、生态旅游之路,实现“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在万亩茶园中,湄潭县打造的27°茶海路串联起翠芽27°景区、“十谢共产党发祥地”田家沟、“西部茶叶第一村”核桃坝、七彩部落度假村等观光资源,构建了以路为轴,自然景观、休闲娱乐、度假养生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示范带,走出一条“以路兴茶、以茶促旅”的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

近年来,贵州省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相继创新规划了六盘水市“一带两翼”、遵义市“一环九带”、铜仁市“一带四环”、黔南州“一路三带三环”、黔东南州“一路三带五环”等极具乡域特色的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达2.6万公里。美丽农村路将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点、美丽新农村、传统保护村落等串珠成链、成环成网,“山区变景区、民宅变民宿、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老板”的蝶变不断上演。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贵州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将在未来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力争到2025年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5%以上。同时,以县域为单元,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推进乡镇对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地区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有序实施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责任编辑:徐璇】 猜你喜欢:
  • 股市中如何控制回撤
  • 台积电业绩大超预期,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
  • 河南鹤壁现多套低于5万房源 有人一次性购买20多套
  • 雷军没想到小米随身拍能卖断货 有钱都难买得到
  • 日本一餐厅拒绝中韩客人入内 餐厅已经禁闭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