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让科技小院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科技小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创立的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由研究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现在,科技小院已向全国推开,仅中国农业大学一所高校,就在24个省份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为何成功?在于它足够接地气。接地气才有生命力,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留不住人才的现象非常普遍。农业生产者专业知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服务支撑不够,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收益。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开始是在曲周实验站工作,新技术很难推广。后来,学生们搬进了村里居住,大门天天开着。农民有事就进来问:苗有啥病?该施啥肥?能解答的问题学生们就当场解答,解答不了的找资料找老师求助后再给出解决方案。这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一杆子插到农村基层,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小院虽小力量却大,做好一个科技小院,就能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大片农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接足地气,有助于搭好“天线”。我国是农业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蓬勃发展,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但在农业科技领域,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足,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和短板技术还有待突破。科技小院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农业科技工作者紧密联系实际,尽快验证推广最新科技成果,也可以从农业生产的一线需求出发,抓住更有意义的学术课题。十几年的探索让科技小院结出累累硕果——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张福锁院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在国际顶级刊物《自然》上发表,科技小院模式推广到老挝和非洲地区8个国家……有望成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方案的科技小院,也将成为全世界的榜样。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接地气也让科技小院培养出乡村振兴所急需的人才。一方面,小院里的学生们服务“三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得到全面提升,足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科技小院在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以土地做黑板,把作物当教材,改变了农民种植理念,提高了农民科学素质,培养了大量懂科技的新型农民。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都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更大需求。接地气的科技小院,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创新与生产需求脱节,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等问题。未来,科技小院将做大文章,科技小院将有大作为。(佘惠敏)

【责任编辑:徐璇】 猜你喜欢:
  • 台积电业绩大超预期,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
  • 河南鹤壁现多套低于5万房源 有人一次性购买20多套
  • 雷军没想到小米随身拍能卖断货 有钱都难买得到
  • 日本一餐厅拒绝中韩客人入内 餐厅已经禁闭大门
  • 农民工保证金比例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