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孙西的创办公司

早在70年代末,由于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的内地,在厂房、宿舍等方面的配套设施还非常短缺,这些都得需要他自行解决,由此,他开始涉足国内房地产业。

在1995年之时,杨孙西就开始派员到深圳、广州、上海、青岛、大连、北京等地进行房地产市场调研。至于为何最终确定北京作为目的地,杨孙西指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调研发现,如深圳、广州、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有供过于求的现象;二是相对而言,当时的北京市场由于管制相对较严,令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而与此同时,旧的投资项目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退出市场。是故,当时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断档期,正是投资入市的良好时机。 自1996年杨氏集团开始正式进入北京市场以来,已经在北京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取得项目运作的成功。至今,在京已开发完成及正在开发项目的总建筑面积,大约在150万平方米左右;若所有未开发完工的项目能正常运作完成,则杨孙西至今在京项目的总投资额应在130~16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京城东部CBD核心区的“北京财富中心”项目,更是使其在江湖真正扬名成腕,并因此获“东财”一号。

“东财西世、南海北冠”,是指活跃于京城房地产界的“福建军团”四大家族企业。他们分别是:杨孙西的香江国际、黄如论的世纪金源、许荣茂的海外集团及韩国龙的冠城集团

仔细分析杨氏在北京投资的房地产项目,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投资特点:项目定位高档,多为高档外销公寓、写字楼或酒店;开发规模较大,相应的投资额也高,“财富中心”的投资额达60亿元之巨;拿地位置佳,开发项目多处于东、北三环以内,且地段位置极佳,惟一靠近四环的“中国国际科技广场”也处于“中国硅谷”中关村的热点位置。单从杨氏所投资五大项目的位置来看,就让在京投资房地产的“外省”人羡慕、妒忌不已。众所周知,一般而言,“外省”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北京很难获得三环以内的地块,多是集中在北京市的外围进行市场运作,这种情况在前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杨孙西能得到对众多“外省”开发商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人们对其另眼相看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这一点,集团一位总监解释说:“首先靠得是实力,以实力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地段好的项目一般开发成本较高,没有实力的开发商是很难获得政府信任的;另外,靠得是敏锐的市场眼光,灵敏的市场感觉能发现好的投资机会。”“当然,港资在内地,尤其在北京从事房地产业,与政府搞好关系既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对港资来说非常有意义。这是一个资源整合过程,开发商和政府也是互动的。政府需要通过城市的建设规划,树立城市的形象;开发商则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来有所作为,我们提供的并不仅仅是商品……如,中关村的科技会展中心的建成,就会成为中关村地区的核心,起到聚集、辐射效应,有利于中关村地区商圈的形成。” “我们是以自有资金为主,所有项目的绝大多数运作资金,都来自我们集团内部;有一部分是来自银行贷款,但比例很小。”面对记者对集团资金实力的疑问,集团的一位总监作了上述表示。他接着又说,“集团具有很强的财务管理能力,集团北京市场的财务是由杨先生的女儿杨莉瑶负责的,她是英国留学回来的会计师,能力很强。”

其实,杨孙西在资金运作上采用的是滚动开发方式。在他开发“北京国际友谊花园”时,北京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黄金时期,利润率极其丰厚。“丰厚的利润率、良好的合作开发及项目恰当的成本控制”,使得项目运作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由此,杨孙西在资金的操作上也显得游刃有余。当问及杨孙西拥有的财富状况时,这位总监只是笑着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好回答。”

对杨孙西在京房地产的收益,业界流传着不同版本。我们也试图在此对他在京城的隐身财富作一估量。由于很难从杨氏集团获得原始资料,及集团有些项目仍在开发运作之中。因而,我们对他在京城财富的估量,也许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已力图借助其他资料去完善了数据的准确性。如,某媒体就估计,截止到2001年年底,杨氏在京已完成的房地产项目的赢利就约在15亿元以上;另外,记者也从一专业证券报纸中获悉以下信息:“……仅许荣茂的财产值被《福布斯》在中国内地富人榜上排名第五,总资产约50亿元。实际上,如果按个人净资产看,其他三位(杨孙西为其中之一)并不低于许荣茂……他们的财富如同南极冰山,埋藏在下面的高出浮在水面的,低调者可能大于高调者。”由此看来,有关业内人士估计的,杨氏集团在京五大项目的赢利会在45~50亿元之间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杨先生坚持稳健的经营理念,是无为而治,作为集团的董事长,他主要关心的是集团的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在这些说法的背后,我们也了解到,杨孙西基本上是半退休状态。作为家族式企业,集团的日常管理都由他的弟弟杨圣敦负责,杨圣敦是杨氏集团的副董事长。另外,他惟一的儿子和两个女儿,也分别在集团总部或集团子公司中担任不同的职务,对于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我们并不感到意外,这符合人们对家族式企业管理的通常理解。

对于北京市场,“北京的业务主要由北京公司的罗(昭明)总负责,他们(指杨氏兄弟)基本上是两个月左右从香港来北京一次。杨先生的授权非常宽泛,罗总和杨先生搭配得很好,罗总很有能力,杨先生也非常信任他。”谈到罗、杨二人,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香港巨贾——许荣茂,及他们之间的故事。

在北京打拼的福建人多吗

中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 作为中国最富盛名的商帮之一,今日闽商正在以其惊人的成长速度、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北京经济领域一群最闪耀的新星。记者在此间举行的北京福建企业商会成立三周年庆典上获悉,目前有超过三十万闽人在京从商,创造了逾千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三年前,福建企业商会成立时,会员屈数可数,而在在商会三周年庆典上,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最大的会议厅内竟挤满了千余家会员企业的负责人,场面颇为壮观。来宾名单中既有功成名就的大老板,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星。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感叹说,闽商在京发展速度堪称惊人。他们已成为“京商”的一部分,为首都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目前在京注册的企业有八千多家,其中规模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人民币的约有三百家,从商人员超过三十万,涉及房产开发、金融证券、信息电子、物业管理、机械制造、木材建材、餐饮娱乐等二十多个行业。

在北京,十块瓷砖中有九块是闽清人卖出的,而莆田人则垄断了北京百分之九十九的木材市场。此外,在石材、钢材、茶叶、民营医院等行业也占据主导地位。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领域,闽籍房地产开发商“在外地军团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香港军团。

据悉,北京闽商总计年产值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年上缴国家税费六十多亿元人民币,安排八万多人就业。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如被誉为京城地产四大“深水大鳄”的黄如论、杨孙西、许荣茂、韩国龙等。

杨孙西妻子是谁

黄美玲!杨孙西并不是那种小富即满、小康而安的人。既然搞了工业,就得干出个样子。他的跳跃式思维又构思出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大胆创新,自创名牌,摆脱过去单纯靠接外国订单生产的格局。以自己的名牌产品去带领世界服装潮流,而不是跟在外国人的后面走。国际集团推出的首个名牌是以杨孙西夫人黄美玲的名字命名的“MALINAWONG”。该名牌系列产品由于设计独到,加上做工精致,富于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欧洲市场推出后,引起热烈反响。一九九一年及一九九二年,该名牌系列产品荣获马德里和墨西哥国际金星和钻星品质奖。这两个奖项是根据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及增长幅度而评定的。

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发展

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香港在法律、对外事务、民主自由等方面的发展,如下为具体内容,欢迎阅读!

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港商搭上了国家高速发展的列车。内地改革开放初期,港商是践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先行者;回归20年之际,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实践中,港商的身影再次活跃于最前沿。

经济关系悄然变化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是不少港商的投资内地的首站。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就是其中一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内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而香港工业腾飞势头正猛,工人严重短缺,工业用地供不应求。看到内地的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李秀恒将几条劳动密集型生产线,逐渐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从1987年在深圳坪山投资建厂,如今,打工起家的李秀恒发展成为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生意横跨运输、金融、地产等多个产业。

维多利亚港潮起潮落,深圳河的另一边也时易世变。30年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李秀恒看来,30年前,香港人投资内地还需教内地人如何做生意,帮内地引技术、做出口;回归之后,内地逐渐跟上香港的步伐,有竞争有合作;而近几年,香港更多时候要配合国家所需,内地市场需要什么,香港企业就提供什么。

“内地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两地经济关系变化是国家强大的必然结果。”李秀恒说,虽然经济关系反转,但对香港而言,机遇不减反增。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香港在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不竭动力。“总理都在讲‘国家所需 香港所长’,香港拥有的金融、航运、物流、专业服务等优势独一无二,应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切勿让机会白白流走。”

“朋友圈”逐步扩大

自1985年起,内地就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2016年底,内地已审批的外来投资项目中,44.7%与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使用金额累计达9137亿美元,占全国总额51.8%。香港也是内地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地点:截至2015年,内地在港的直接投资累计达6569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9.8%。

香港回归后,随着两地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额随之激增。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下,香港的舞台变得更为广阔,正可将贸易“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港商杨孙西说:“我看这20年的发展,香港的朋友圈扩大了,香港的文化回归加速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香港和内地的贸易版图,已沿着‘一带一路’从国内来到海外。”

扩大朋友圈不是只靠投资,还要靠文化。杨孙西说,对外投资不单是注入资金,更要将中华文化“带出去”。在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重要内容,也为港商的未来投资提供新思路。从茶马古道到南海之滨,从敦煌大漠到云贵之巅,香港也从中华文化汪洋中汲取力量,踏浪而行。

家国情怀总是诗

香港对国家的情义,不仅可从投资内地的历程中窥见。20年间,捐资助款、贡献家乡的故事比比皆是,令人动容。

祖籍广西的港商谭锦球,上世纪80年代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钦州,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仓储、通码头,更在上世纪90年代创立香港广西联谊会(后扩展为“香港广西社团总会”),聚集起数十万关心家乡发展的香港人士。至今,广西社团总会先后为家乡投资数十亿元(港币,下同),捐资助学逾千万;而包括广西社团总会在内,香港大大小小的内地同乡会、工商联会,20年来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家乡添砖加瓦。

据统计,2015年有56名香港慈善家向内地捐赠逾百万元,其中23位向家乡或祖籍所在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供帮助,另外9位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或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资助。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8年间,从个人到政府,香港各界共捐资100亿港元帮四川同胞重建家乡。

“说到底,港商也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一个中国人。”谭锦球说,他们这一代人凭借着香港的优势,受惠于国家的发展,所以更应时刻不忘以己之力回馈祖国,“中国人该做的,我都会做。”

许多著名爱国港商在内地留下了慈善美名。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为善乐施,一生捐款逾150亿港元,不仅捐资助学、山区扶贫,更全力投资家乡,令珠江口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内地的经济重镇;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超人”李嘉诚,创办李嘉诚基金会,公益项目遍及全国30多个省区市,坚持“为自己、国家与全人类社会建造共同的尊严和福祉”;蒙民伟、邵逸夫、李兆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镌刻在全国每个大中城市的校园建筑上。

从边陲小镇的一段路、一座桥,到大学校园的一间实验室、一栋图书馆,从华东水灾、汶川重建等救灾捐赠,到“健康快车”、“亮睛工程”等医疗行动,港商用赤诚与热爱,书写出穿荆度棘、同苦共甘的传奇。

;

中国成立了茶文化翻译协会吗

没有成立。中国有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成立于2008年11月,由香港大紫荆勋贤、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和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共同发起,是香港一个非牟利组织,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传承、促进茶产业发展。

香港作家联会名誉会长名单

创会会长:曾敏之

荣誉会长:刘以鬯

荣誉副会长:罗琅

监事长:吴康民、张国良

副监事长:黄维梁、黄坤尧、李远荣、张双庆

监事:华莎、宋诒瑞、戴方、邵仕雄

永远名誉会长:犁青、贝钧奇、庄善春、江扬、杨孙西、杨志强

名誉会长:朱祖仁、施世筑、蔡丽双

会长﹕潘耀明

执行会长﹕罗光萍

副会长﹕张诗剑、周蜜蜜、潘铭基

秘书长﹕彭洁明

副秘书长﹕崔文冰

司库﹕张志豪

170197

猜你喜欢:
  • 为什么我一直在劝普通人不要买股票、不要炒股呢?
  • 网上说的印度小白盒是啥?
  •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化集团:突破传统,迎接挑战)
  • 舍线腾空形态的操作要点 舍线腾空形态的定义
  • 什么水果清热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