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明朝唯三敢于提刀上阵的皇帝
朱厚照是明朝被黑的最惨的一位皇帝,清朝教育皇子的时候经常用“你想学朱厚照吗?”可见朱厚照的荒唐,但是却不是一个糊涂昏庸的人。朱厚照被编排的最厉害的原因有可能有三个:1、朱厚照活着的时候就跟当朝的大臣关系及其恶劣。2、朱厚照没儿子,他死后是明朝皇帝就成了堂兄弟的嘉靖,嘉靖另一支为了证明自己的法统的正确性,也会纵容抹黑朱厚照。3、清朝人为了统治需要,极力抹黑。用黄仁宇先生的话描述,朱厚照拥有着胆魄,体格,精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开拓君主的特质,却被要求成为一个儒家导向下的守成之君,本身就是命运的错误安排。
千倾地一根苗
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嫡长子,15岁登基,在位时间16年。由于朱佑樘只娶了一个老婆,作为嫡长子的朱厚照拥有着无可置疑继承权。同时朱佑樘励精图治将大明带入了弘治中兴,给朱厚照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业。他拥有着幸福的童年,是个标准的富二代,成长于治世,享受过父母宠爱。明代皇子一般出阁读书的七、八岁左右,孝宗自己是在6岁,朱厚照稍晚,8岁出阁。也就是说,从8岁到15岁,朱厚照最少也接受了7年的严格教育。
朱厚照喜欢吟诗作画且精通音律,“作诗挥笔辄就,曾不构思” 并“能自度曲,被歌瞥”,好谈论哲学,宗教,精通道家,穆斯林,藏传佛教等诸多宗教精义,能熟练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却从不沉迷任何一个宗教,反而以一种超脱的眼光来宏观对比点评。
这些记录跟明朝那些事中朱厚照是个文盲的记录出入极大。
军事——给自己升官的皇帝
给自己取名朱寿,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来给自己加封镇国公。这确实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但是也看得出朱厚照的可爱。
《明实录》讲到武宗巡视西北边,沿途行军时的情景说:“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朱厚照通过广收“义子”,京军与边军轮调等方式,逐步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并完善了军队的指挥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寇关来袭,武宗非常高兴,亲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战一场,即“应州之战”。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想明英宗当年率2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虽然后世对于这场“应州大捷”抱很多怀疑态度,但蒙古小王子部在此战之后数年内,再无大举南下,确是事实。而纵观明代帝王中,能够率军冲锋陷阵在一线的,除了朱棣,也唯有朱厚照一人耳。
明武宗以锦堂老人的身份重启关西情报网,置巴欧坊,让明朝走出母语圈,也对敌人的敌友关系了解非常清楚。正德十三年,土鲁番犯肃州。守臣陈九畴因遗卜六王彩币,使乘虚袭破土鲁番三城,杀掳以万计。 以至于朱厚熜常与大臣传唱明武宗事迹:“于时兵何卒办,将何卒良,至 今人有传其事者,可为训乎”,“皇高祖考岁一巡边,皇兄亦圣威远震彼,乃今内逆欺,外贼侮,可嘅”。
朱厚熜:皇高祖考岁一巡边,皇兄亦圣威远震彼,乃今内逆欺,外贼侮,可嘅于时兵何卒办,将何卒良,至 今人有传其事者,可为训乎。
毛主席:《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执政
弘治年间,文臣集团已经习惯了掌控皇帝,在明武宗初年文臣集团跟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八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文人集团原本想趁八虎为首的宦官集团根基不稳之机,击垮皇帝的秘书团队,完成对皇帝的掌控,虽然正德五年刘瑾倒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弘治年间的重臣相继致仕,牺牲刘瑾,不是文人集团的胜利,而是在朱厚照安排下进行的一次权力再分配,或者说重新的洗牌。意在剔除一些横生的枝节,做人员的精简化,并顺势缓和朝臣与皇权的尖锐矛盾。刘瑾只是朱厚照掌权后的“烹狗和藏弓”。而后来钱宁,江彬之流,不过是宦官集团的另一种演变方式罢了。经历了这次博弈,文人集团认识到他们不可能掌控皇帝本人,学会必须跟皇帝合作。
武宗在紫禁城旁边建了豹房,每日在豹房内嬉戏玩乐,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虽说大臣不许前来,但还是特别强调,奏章要一件不少地送到宣府。所以说,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
朱厚照年间也是名臣辈出,内阁首辅刘健、一品大学士谢迁、内阁首辅李东阳、华盖殿大学士焦芳、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太保兼内阁首辅杨廷和、左副都御史刘宇、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曹元、光禄大夫兼太子少师梁储、刘忠、内阁首辅费宏、内阁首辅杨一清、靳贵、蒋冕、东阁大学士毛纪。在这些能力威望出众的名臣的辅佐下,正德年间的政局还算平稳。
朱厚照受父亲的影响,在减免地方赋税,减轻民众负担上做的也不差。这是一组数据:正德元年,减苏杭织造岁币,免陕西灾区税粮;正德三年,赈南京,凤阳饥荒;正德六年,免南方数省“流民暴动”区域一年税粮;......正德十四年,免南直隶税粮,为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数省流民提供房舍,粮食,种子,耕牛,并免税五年......虽然从减免的数额上看并不能与弘治年相提并论,但正德年的减税范围依然很广,持续时间也很长,在明代亦屈指可数。
明代中后期,救灾机制建设趋于完善,急赈、报灾、勘灾到赈济、抚恤,基本形成一套较为严格的因对抗全球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天灾救灾程序。正德水灾赈灾迅速有力,万历水灾赈灾迟缓不力。正德水灾发生后在巡抚秦金的领导下,由布政司、按察司派遣各道守巡、管粮、抚民等官“亲诣被灾州县查勘极贫军民受害之家量给仓粮赈济安插”,“量给仓粮赈济安插”说明当时已有急赈举措。能够组织急赈 一方面说明地方官对救灾的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另一方面说明尚有办法和渠道获得救灾钱粮。在吴廷举受命总理湖广赈务之前,巡抚秦金组织和领导了湖广的急赈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灾情的恶化与蔓延,罕有大面积严重饥荒。而万历二十一年五月河南大水灾发生后,由于巡抚频更,早期急赈工作组织领导不力灾情恶化遂至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万历二十一年冬至次年春的大面积饥荒,人食人惨状到处发生。万历一朝多征战,故注重名将之战法抑或名臣之韬略,实乃舍本逐末。正德一朝封建经济潜力得以大幅释放,其生产效率与社会组织能力,正德实胜万历。
爱情
朱厚照有九位正式册封的妃子,但是朱厚照长期在外游乐,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在宠臣的怂恿下,搜罗了大量的能歌善舞的女人,多达十车。
这也许是明朝的特色,很多皇帝都有爱情故事被写入历史,朱厚照也有一段爱情被记录在历史当中,刘娘娘。
刘娘娘,《明史》中记载,有刘良女者,晋府乐公杨腾妻也,以讴进,遂大宠幸。宁王叛乱时,朱厚照御驾亲征,大军出行不便携带女眷,将刘娘娘送到潞河一带,刘娘娘将所带玉簪给了朱厚照,并约定朱厚照派人来接的时候需要带着玉簪才跟来人走,王阳明迅速把宁王叛乱平定,朱厚照骑马过河的时候不小心把玉簪丢了,派人去接刘娘娘的时候,因为没有玉簪,刘娘娘始终不同意跟来人走,朱厚照很无奈,亲自乘着画舫到潞河去接刘娘娘。到南京后见到大佛寺,朱厚照非常高兴,便施舍了很多财务,有的时候会用刘娘娘的署名。刘娘娘没有恃宠而骄,在朱厚照扬州痴迷骑马打猎的时候,刘娘娘规劝才打消了到四川等地游乐的念头。刘娘娘一直没有明份,有可能是朱厚照死的太早还没来得及册封,这个女人很幸运,在朱厚照死后没有与朱厚照的宠臣江彬等人被清算,一直活到嘉靖时期,死后还有专属的墓葬,有陪葬品,她的墓位于清昌平东北八十里,与康陵遥遥相望,乾隆年间,她的墓被盗,挖出大量珍宝,盗墓者被县官捕获,此时才被知晓。
藩王叛乱和流民起义
可能是朱厚照玩的太狠了,让藩王们得这是一个可趁之机,安化王朱寘鐇和宁王朱宸濠分别举兵叛乱,但是朱寘鐇造反被仇钺带着百十个家丁35天就扑灭了,朱宸濠被后来的影视剧被描述的很NB,但是被王阳明带着一群民兵43天也灭掉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正德年间明朝人口暴增,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破产,在直隶地区爆发了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是,刘六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前后持续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广大地区。随着朱厚照调集边军等进行镇压,流民军慢慢被剿灭。
随着人口压力和土地兼并,从正德年开始,明朝开始了对川藏边界、湖广山区、西南各省开始开发,开启了西南地区归化的进程。
八虎
以太监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名太监为首组成了一个可以跟外朝抗衡的内朝集团,由于刘瑾玩过头了废了刘瑾而补充了江彬、钱宁,正德一直依靠内朝牢牢的掌控者刀把子、钱袋子,这也是他这么折腾,正德年间还算朝局稳定的重要原因。
结论
以三驾马车的理论来论,刀把子、钱袋子和笔杆子,正德皇帝看似荒唐,但是对刀把子握的牢牢的,钱袋子捂得严严的,外朝整体运转也非诚正常。明代中期的问题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朱厚照其实并没有给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于社稷百姓来说,朱厚照做的也没有父亲孝宗来得实惠。朱厚照算不上是一位优秀的君主,但同样也不是很多人口中的亡国之君。毕竟因为没儿子,死后也没人愿意给他说好话。
应州大捷的详细内容
明正德十二年九月
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了一封超奇怪的信,信上要他好好守城,安心练兵。落款更奇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谁啊这是?王勋莫名其妙,朝廷好象没有这么个官职呀!王勋又把相关的文书翻出来研究了几遍,还是没有弄明白。
他再看这封信,从口气上看,虽然很大但也比较严肃,不像是开玩笑。后多方打听,才知道这封号就是皇帝大人自己的。
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燳在手下的帮助下,不怎么顺利地冲出居庸关,来到边防重镇宣府。
在后来的史书中,这次出关成了朱厚燳兄荒废朝政,不务正业,劳民伤财,超级贪玩的又一次真实写照。
可是,我们仔细分析,难道仅是好玩才出关的吗?出了居庸关就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土木堡之变的惨痛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朱厚照虽然贪玩,但为玩而不要命的亏本事是不会做的,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去哪都比到沙漠吃沙好玩得多。
朱厚照来到宣府,决不是为了好玩。他知道,一个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即将实现。
小的时候,老师就讲过先祖朱棣御驾亲征,取得辉煌战果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少年朱厚照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发誓,一定要象朱棣同志学习。
可是来到宣府,闹腾了几天后,厚照兄郁闷地发现,这里别说蒙古人,就是汉人也见不到几个。
于是,他索性来到真正的边防前线——阳和,并以此为前线指挥部,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
不过,要发号施令必须得有个军事主管的头衔,如果以皇帝的身份,这些家伙可能不会听,“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口诀他们背得比谁都熟;再说,用皇帝的身份可能还会被京城的那些不开窍的糟老头子说成是“外行指挥内行”。于是,厚照兄给自己弄了个封号,而且还一本正经地定了工资级别,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收到了这封信,边防军的指挥官们都整天烧香拜佛,祈祷那该死的蒙古人千万别来,自己战死了不要紧,还能做个烈士、英模什么的,要是皇帝死了,自己遭殃不说,还要连累家人。
可是,说曹操,曹操到。边防军的指挥官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还是来了。
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率五万骑兵进犯,目标大同。
王勋急了,他连夜派人告诉朱厚照,希望皇帝大人别玩了,这里很危险的,赶快回火星去吧。
不料,朱厚照不但不走,还命令王勋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敌。
这下,王勋抓狂了,皇帝大哥啊,咱就这点兵力,能守住就不错了,还要去主动出击,你当我是超人啊? 可是,君命难违,王勋还是无奈地出发了。
不光是王勋,就连江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他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位仁兄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但却具有超强的军事才能,在进京之前,他就曾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军将领。
朱厚照把江彬推开,继续他的部署: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
“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
“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
江彬目瞪口呆,此刻,那个嬉戏玩闹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久经沙场、沉稳镇定的指挥官。
发布命令后,朱厚照闭上了眼睛,大战在即,必须充分休息。
百里之外的小王子似乎感到了什么,他突然下令大军改道,急转向南,向王勋的部队前进。
得知这一变化,朱厚照也相应作出了部署调整: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离开驻地,火速支援王勋。”
“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即日出发,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作战。”
“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出兵,驻守阳和,不得出战。”
江彬不敢出声,只是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样的兵力是不够的。
朱厚照笑了:“别急,只是开始。”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
战争在山西应州打响,应州之战正式开始。
王勋兵力不够,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的及时支援给了他希望,他命令全军决一死战,坚持大部队的到来。
同时,为迷惑敌人,拖延时间,战斗一开始,他就下令猛冲,这种亡命打法的确迷惑了小王子,他错误地认为对手就是明军的精锐主力,而且人数超多,于是,他没敢和王勋拼命,而是下令以守代攻。
双方激战了一整天,等到了黄昏,小王子突然发现,自己被王勋给忽悠了。
对方就这点人,自己居然被忽悠了,小王子十分愤怒,他下令全军出动,把明军包围了起来。不过此刻已是夜晚,考虑到安全第一,他命令军队等天亮看得见时再进攻。
不过,老天爷似乎并不想让他看得见。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雾,五米之外根本看不见东西。
王勋强忍住笑,借这个机会,从包围圈的缝隙中钻了出来,溜进了应州城内。不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等大雾散开,王勋莫名其妙地发现他身边多了一群人,那群人也莫名其妙的看着他。原来,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由于大雾看不见,居然稀里糊涂地跟进了应州城里。
闻此消息,小王子差点吐血,明军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不说,力量反而越来越强。他终于失去耐性,下令攻城。
可是还没等他准备好,麻烦又来了,那群明军似乎更不耐烦,居然再次主动出击,小王子实在搞不清楚这帮家伙到底在搞什么鬼,他只有无奈地迎战。
原来,附近的明军接到皇帝的调令,相继前来增援,王勋再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故伎重演,下令主动出击,前后夹击蒙古军。
不过别忘了,他们的对手是五万精锐的蒙古骑兵。
小王子不愧是优秀的军事人才,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敌军虽然得到增援,但兵力还是不足。
他冷静地下令,部队分成两部,分头作战,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两支明军合流。
王勋这次再也无法忽悠下去了,最后他们被分割包围。
完了!没啥指望了。
阳和。
朱厚照叫来江彬,下令集合部队,出发增援王勋。
江彬疑惑地望着朱厚照,意思很明显:哪还有兵?
朱厚照说出了答案。
“我之前命令张永、魏彬、张忠率军前来作战,他们现已经到达。”
江彬终于明白前几天朱厚照到底在等什么了。
丁未,朱厚照亲率大军,自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进,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包围圈内的王勋似乎已经绝望了,因为从哪方面来看,都不可能再有人来增援他了。
当然了,他是不敢指望朱厚照的,因为这位皇帝兄是个不靠谱的主。
天亮了,蒙古军再次发动冲锋,王勋率部抵抗,但还是抵挡不住进攻。
奇迹发生了,就在这一刻,朱厚照终于赶到了,他非常够意思,没有作任何的休息,当机立断地命令大军向蒙古军冲击,蒙古军促不及防,全线撤退,三支大军就此汇合。
小王子这下彻底糊涂了,明军怎么越打越多?居然还来了个大家伙!
不过,这事没完,我倒要看看,这个什么威武大将军有什么本事?
从史料来看,小王子很可能不知道这位对手的真实身份。不过,他还是不敢轻敌,暗中集结主力,准备和这位“威武大将军”决一死战。
第二天,仍然是大雾弥漫,可见度极低。蒙古大军布好阵型,准备最后的冲击。等大雾散开,小王子惊奇的发现,对面的明军早已列阵整齐,正虎视眈眈的等待着他。
面对着寒光闪闪的刀锋,朱厚照感到了一丝恐惧,虽然自己对这种金戈铁马的日子十分向往,但毕竟过惯了娇生惯养的日子,这种情况还是不能一下子就适应。
难道就此放弃,收兵回家吗?不,决不!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先祖能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做?
在那一瞬间,朱厚照似乎是灵魂附体,他继承了朱棣的优良传统。那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拔出配剑,大喊了一声:“冲锋!”
战斗开始了。
面对明军的突然冲锋,小王子也拼了命,所有蒙古骑兵象潮水一样冲了出去,双方近十万人在应州城外展开了殊死拼杀。
事实证明,朱厚照绝对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他始终保持镇定,来回狂奔为手下打气。还多次冲到交火线上和敌人直接对砍。在他这种无畏的精神鼓舞下,明军士气大振,始终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面对着越战越勇的明军,蒙古军队开始顶不住了,到了下午,小王子实在撑不住了。他本来是想弄点战利品回去的,没想到却亏了大本。他越想越划不来,无奈之下只有下令:“退兵!”
应州之战就此结束。
然而,这样的一场大战,在史书上却只有寥寥数语,究其原因,是由于朱厚照是偷跑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他自己又是个半文盲,身边的江彬、王勋等人比他还差劲,总不能指望这些家伙吧。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发生的事情。
朱厚照回到北京后,曾经搞了一次很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辅杨廷和,激动地拉着杨老师的手说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杨廷和立马跪下去祝贺皇帝取得的成绩。然而,不久之后,京城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几天后,当东厂汇报此事时,朱厚照沉默了许久,半晌才下诏,替自己请了十天假,表示要休息休息。朱厚照就是要用这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报复大臣。
可是,朱厚照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大臣们按照传统编写《武宗实录》时,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不要小看这句话,虽短却暗藏玄机。表面上是在描写双方伤亡情况,但却暗示着应州之战其实是明军失败,同时也暗示了朱厚照是在吹牛,至于他的那句口述,则成了他自我吹嘘的表现。
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对不起,当时我不在应州,所以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不过我可以推测。
其实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编书的人似乎忽略了一个数字,那就是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还是这本《武宗实录》,记载了当时双方共约十万人参战,除去预备部队和后勤人员,当天直接参战的应该不少于六万人,这个数字换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六个师的人马。试想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近距离肉搏,而且一直从清晨打到下午,蒙古军怎么可能只有十六人阵亡呢?要知道,双方既没得到过神灵的庇佑,也不是什么陆小凤之类的绝世高手,至于防弹衣之类的高档货,我想那时蒙古军队还没有装备的吧。
其实从史书上看,大臣的做法还是很矛盾的,他们所说的伤亡人数少到了可以,其实大臣们也不是什么傻瓜,就算编纂,也会要编纂的真实一点,可是为什么史书上写的伤亡这么离谱呢。其实可以这么理解,照兄所说的都是实话,应州大捷也的确是没有掺水的一场大战。战后的百官认定了他只是在吹牛,也是大臣对于皇权的挑战,然后,却也不乏能人志士,在朝堂之上,与百官争论,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大臣在史书上留下的这一笔,似乎让人清楚直白地看到了应州非大捷而乃败退。但是那些保皇派,从小受教育,要忠君爱国的人也很有办法,于是史书应州大捷这里的伤亡人数上留下了一笔“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看起来是明军败了,其实不然。让人看了只觉得实在是闹剧,觉得这本是个笑话,任谁也不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伤亡。实在是哭笑不得,那也只能是笑而不语了。
再看朱厚照兄的表述:“我亲自消灭一人。”有人认为是在吹牛。但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很可能是真话。
他贵为一个皇帝,在万军之中十分显眼,大家都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众撒谎是非常掉价的。更何况,如果他要撒谎,也不用只说杀一个,随便吹自己杀了几十个,岂不是更有面子?
所以,结论是: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被人抹黑了。
是谁抹黑的?我不好猜测,却也不难猜测。
可笑的是,这个人抹黑的时候破绽百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才死了十六人,蒙古军队居然就几十年“不敢深入”,这小王子的名声也太图有虚表了吧。
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本来就不显眼的应州之战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变得可有可无。但就是这场毫不起眼的战斗,成了朱厚燳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明武宗朱厚照从未指挥军队,会取得应州大捷究竟是为何?
明武宗与蒙古小王子在应州对战,明武宗亲自上阵,亲自杀敌一名。整个战役蒙古死亡16人,明朝死亡52人,最终蒙古败退,史称“应州大捷”。
这场大战,明军参战兵力有五万余人,蒙古小王子参战的兵力也有四五万人,双方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十来万人。这场战争最后以蒙古小王子败退结束。按照《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打入。”也就是说,这场大战给予了蒙古沉重的打击,此后蒙古人虽然还是会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到边关抄掠,但也就是抢一点东西就赶紧逃走,不敢往内地走得太远。
可以这么说,明武宗指挥的这场应州大捷,不仅仅让蒙古人从此不敢轻易进犯明朝边关,而且还及时阻止了蒙古统一的进程,避免了蒙古草原上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崛起,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史书把明武宗定性为荒唐皇帝。所谓盖棺论定,古代皇帝去世后,史官一般都会着手写这个皇帝的“实录”。在写“实录”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他定个性。从为尊者讳的角度出发,一般都不会把皇帝写得很惨。但是明武宗是个例外。一来,他在世的时候,说话行事都与大臣们格格不入。包括应州之战,大臣们本来就是反对他亲自带兵参战的,他却一定要去。所以就算战胜了,写史书的大臣们也对他这场大战不以为然。二来,明武宗去世后,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在“大礼议”中就表现出来了,他不把明武宗放在眼里。所以肯定就默许史官们那样轻描淡写地写。
明武宗的应州大捷为何被史书写成杀敌几十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他自己也亲自指挥了应州之战,击败了蒙古小王子的犯境。被史学家抹黑最重的应州大捷,尽管是第一次领兵作战,但是朱厚照并不慌张。
第一天朱厚照派兵就主动攻击蒙古军,小王子以防有诈,5万骑兵龟缩不出,直到撤退回城后才知道上当了,进攻的明军只有3万人,但天色已晚,来不及了。第二天,小王子率5万大军主动攻击,朱厚照也带3万明军出城迎战,不一会左右两翼又出现了2万明军,原来是援军赶来了。就这样,两军10万人马在应州交战,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蒙古军讨不到好,就主动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应州之役”。
他死后,文官在编写《武宗实录》时说应州大战蒙古军队伤亡16人,明朝军队伤亡58人,这意思就是说此战明朝军队败了。朱厚照一直和文官关系不好,加上继位的明世宗也不是他的儿子,对他也没有好感,也没有直接血缘关系,所以也纵容文官乱写明武宗。
显然是不可能的,双方十万人怎么可能只有几十人。再说此战之后鞑靼人多年不敢南下,足以说明鞑靼人被打怕了。抹黑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宗之前不服这些文官集团的管理。毕竟年少,多有叛逆的心理,当时文官集团有一定话语权,所以就对明武宗进行了大量抹黑。到了清朝修明史更是如此,所以会看到武宗率5万大军对战蒙古5万大军只有几十人伤亡的事情。
应州大捷是真的么?
应州大捷是真的,史料中有相关记载,但不是特别详细。应州大捷: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再次率五万人犯边,正遇上明武宗朱厚燳出关巡边,于是应州之战打响。此战中,朱厚燳体现其军事天赋,首先派少量部队引蛇出洞,再不断增加兵力,牵制敌军。这一仗打了整整一天,最终以小王子败退告终。
史料记载:
《明武宗本纪》
十二年春正月己丑,大祀天地于南郊。遂猎于南海子,夜中还,御奉天殿受朝贺。三月癸巳,赐舒芬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戊戌,以两淮、浙江、四川、河东盐课充陕西织造。夏四月壬子,靳贵致仕。丙辰,副总兵郑廉败土鲁番于瓜州。
五月丙子,礼部尚书毛纪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六月乙巳朔,日有食之。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己酉,至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乃还。丙辰,至自昌平。戊午,夜视朝。
癸亥,副都御史吴廷举振湖广饥。丙寅,夜微服出德胜门,如居庸关。辛未,出关,幸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毋出京朝官。九月辛卯,河决城武。壬辰,如阳和,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庚子,输帑银一百万两于宣府。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
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十一月丁亥,召杨廷和复入阁。戊子,还至宣府。十二月癸亥,群臣赴行在请还宫,不得出关而还。闰月丁亥,迎春于宣府。是年,琉球、乌斯藏入贡 。
“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为什么这么说?
鄙人所知所谓“应州大捷”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原因大概是:
朱厚照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很好,他以荒唐爱玩而著称,自己偷跑出居庸关,去扮演一个战役指挥官,就是一件极为可笑的事情,因为掌握了绝对权力的人,如此行事,除了内阁做事,自己无聊实在无法解释。故此这样一个君主,怎么可能,在没有庞大的国家机器支持下,去完成一项需要全面协调的大战役指挥呢。
要知道堂堂大明帝国的北京城里,有的是十分厉害的军事专业人员,而朱厚照只是一个带一些亲随,就跑到明帝国边境前沿,直接指挥,并调动边防基层军队,而此时混乱的明廷,还在找皇帝!没有边防军队背后的,明帝国战争机器 整体联动,朱厚照人一个的指挥,一场局部战役,不就是小儿呓语吗!
而历史记载却是,朱厚照一个人,在出跑中,直接向大同最高军政长官发莫名其妙的命令,让游击和参将这样级别的军官带着为数不多的,且没有速射武器的军队,去快速增援。成了为救援应州亲自出马大同总兵呢!而大同总兵趁着大雾突围,进入应州城的同时,朱厚照直接命令支援军队从辽东,宣府赶来。朱厚照企图,将应州城变成一个鱼饵,在野外消灭鞑靼主力。而这不奇怪吗,一个边防前哨,需要军区最高级军官,亲自出马营救吗!而如果是真的鞑靼部落 ,会不知道大同总兵就是鱼饵吗!
即便鞑靼部落 对应州久攻不下怎会像一个死心眼一样,死活咬着应州城不放,要知道当年野狐岭战役,可是蒙古军队教科书级别的战例啊!鞑靼主力会不知道如何面对师老于野的巨大风险,所以朱厚照说自己,亲上前线用,几个边防师当饵和鞑靼主力,打了一场绞肉机般战争,自己还亲手毙敌一人,己方只是损失五十几人,怎么可能?
1702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