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邮编:130024
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
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夯和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
同时也培养了以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光电功能材料学家刘益春院士、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刘兴土的相关介绍
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专题—“东北地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与可持续增粮战略研究”;
2、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专题—“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3、江西省政府项目“鄱阳湖湿地保护规划”;
4、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吉林省西部退化湿地修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研究”;
5、国家林业局和大庆市林业局项目“大庆市湿地保护规划及退化湿地修复工程”;
6、科技部课题“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水土调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1983年《三江平原沼泽》(第2作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东北军事气候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第十章“沼泽和海洋的保护” (第1作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1年《三江平原沼泽辐射平衡与小气候基本特征》(第1作者)发表在《中国地理科学》;
China is wetlands 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3.
1983年至1985年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合理开发研究”负责人;
1986年至1990年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沼泽地综合开发试验示范”负责人;
1972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项目“中国沼泽研究”负责人;
1991年至1995年担任国家攻关项目“松嫩—三江平原农业结构、功能与水土调控技术研究”负责人;
1998年至1999年担任省攻关项目“吉林省西部生态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负责人。 中国青年报在2009年初接到读者来信,反映有6位教授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经该报了解,6位教授多是在本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他们联名投诉的对象是2007年底当选工程院院士的刘兴土先生。6位联名举报人中,69岁的孙广友教授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他与刘兴土长期在同一地理所工作,是该所退休回聘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广友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泥炭纹泥构造和青藏高原苔原,获得过“竺可祯野外科学工作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工作者”。
实际上,6位联名举报人中,有5位同在东北地理所工作,现均已退休。其中,80多岁高龄的黄锡畴先生是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第一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得主。而75岁的裘善文研究员,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取得过包括国家八五科技进步奖在内的诸多奖项,是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
除东北地理所的老同事之外,另一位举报者,是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我国著名草原生态学专家——李建东先生。
“大家之所以联名举报,一是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为我们都是受害者;二是为了维护科学道德,与学术腐败作斗争;三是为了维护院士荣誉称号,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院士必须‘德艺双馨’,在学术界起到表率作用。”几位教授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刘兴土院士进行了采访。采访报道如下:
虽然事务缠身,但当记者提出要向他本人了解情况时,刘院士还是欣然应允。2月4日(注:2009年),在东北地理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马福安的陪同下,刘院士在单位接待了记者,就相关举报作出回应。
首先,刘兴土院士强调,被举报的4本书都属于他主编或编著的书,并非他自己“著”的书,而且投诉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其他作者执笔撰写的。
“如果落款‘著’,书中应基本上是自己的成果,起码要以自己的成果为主。而‘编’书,可应用各方面材料按章节系统地编,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别人写。作为编或编著的书,引用其他专业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可能所有专业都由你一个人搞,一本书可能牵涉好多专业,引用是不可避免的。”刘院士告诉记者,他迄今共出了18部书,其中主编8部,参编10部。
刘院士认为,对于“编或编著”的书,在引用前人成果时,如果是文字部分,只要列出参考文献和页码,便不构成抄袭;如果是表格和数字,要在引用处注明资料出处。
“《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一书第一章,引用李建东教授部分表格时,在表下方没有注明出处,不符合出版要求,是错误的。”刘院士坦言。
“这部分内容由易某执笔撰写,他在章后列出了参考文献,同时在该节文字叙述中也曾提到郑慧莹、李建东,自以为已经说明清楚,向主编交稿时便没有说明这些情况。”刘先生解释,该章共有6节,他本人写了两节,第二作者马学慧写了3节,因易某只写了1节,故易某署名该章第三作者。
“该书没有对外销售,在赠送出去20多本后,李建东教授发现了问题,于是,我立即请执笔人向其道歉,并把其余470多本书补贴了标注。我们还计划把已赠出的书也追回来补贴标注。”刘兴土先生翻开他手中的书,让记者看上面补贴的标注。
“虽然我不是执笔人,但作为主编,我负有疏忽之责。事后,我曾给李建东教授所在高校的党委书记打电话说,如果李教授有时间,我亲自去拜访一下,表示一下歉意,但这位书记一直没有给我回话。
就《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引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治理规划水文地质报告》一事,刘先生回复,书中确实引用了该报告的,因该报告共307页,未出版,故按要求在书中加了脚注。
刘院士告诉记者,该书对其他专业成果的引用,主要集中在前两章。两章中,对未正式出版的内部报告,加了脚注;对已出版的书或文章,列入了章后参考文献表。
“这是符合出版要求的,出版社审稿时也未提出过不符合要求的意见,并不存在侵权问题。”刘先生说。
谈到夏玉梅与颜秋兰的内部报告被剽窃的投诉,刘院士表示,书中这部分内容由马学慧执笔,马学慧参加了该课题的野外调查、勘探、采样及报告的编写工作,同为课题组成员,报告作者名单中包括马学慧。“因该报告为课题组的集体成果,按照我所关于资料共享的规章制度,课题组成员是可以引用的。”刘先生说。
至于“黄锡畴著名的沼泽发育多模式理论被剽窃”问题,刘院士解释,其书《东北湿地》“沼泽发育模式”部分,主要参考的是马学慧、牛××编著的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的沼泽》,“因为该书对沼泽发育模式写得比较详细”。
他补充说:“另外,马学慧关于发育模式的有关论述,发表于1982年6月出版的《地理科学》2卷2期,而黄锡畴先生的文章稍晚,发表于同年9月出版的《地理科学》2卷3期。由于这两篇文章写得都很简单,所以《东北湿地》主要参考了《中国的沼泽》,并在分析中增加了许多实例,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中国的沼泽》。”
提到“在集体著作《三江平原沼泽》前言中加上最后,由刘兴土同志统稿字样”一事,刘兴土显得一肚子委屈。他说:“该书是分章分部分写的,先分章统稿,后由我进行统稿,做文字修改和图表编排等。最后,根据出版社责编的意见,我又进行了一次修改。我确实做了统稿工作,在书稿最终送交出版社前,沼泽室也有部分同志看到了这个前言,因此不能说我是背着集体私自加上的。”
“就举报人所投诉的各种问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都曾做过调查,我也就此递交过完整的说明材料。我认为工程院最后的结论是实事求是的。”刘兴土院士说。
东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一、东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心理学、会计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科学、小学教育、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吉林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
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原名 东北大学 ,1946年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58年划归吉林省,更名为 吉林师范大学 。1980年重新划归教育部,复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两区办学,专业合理。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
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专任教师1631人,其中教授475人,副教授600人。设有23个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形成了以教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等为代表的优长学科。近年来,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ESI总篇均被引位居全国高校第4名。现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2014年、2015年,白志东教授、王恩波教授、刘益春教授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林志纯教授、韩东育教授荣获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学科综合实力排名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9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学校在韩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蒙古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设在我校。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 70年来,学校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著名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
七秩华诞,继往开来。2016年,学校迎来70华诞。东北师大将以70年校庆为新起点、新契机,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致力教育创新,发展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在2021年,中国已痛失11位院士,他们是否值得我们铭记?
在5月9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截止目前,我国已经痛失了11位院士。大家都知道这些院士为我们中国的发展付出了特别大的贡献,而这11位院士是涵盖了非常多的领域。他们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他们值得我们铭记。现在有很多年纪特别大的老人们都选择了退休在家里,而他们就算八九十岁还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为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11位院士都有哪些?
在今年5月6日逝世的湿地学家刘兴土、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天体物理学家周又元、数学家周毓麟、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药物化学家谢毓元、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程镕时、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沈忠厚、天文学家王绶琯,他们值得我们所有人致敬。
他们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每个人都为中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他们一直都献身于科学教研,呕心沥血,可以称之为“国之脊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因为他们,我们中国才越来越强大,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也越来越顺利。也因此让中国占据了全世界的主要地位,他们才是我们值得去崇拜的人。
他们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要知道研究科研方面的辐射是非常的大的,所以对这些科学家的身体会造成巨大的威胁,更是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但他们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来也没有退缩,一心想着为国家做贡献,为中国人民谋福利。如今中国也已经慢慢的强大,相信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的欣慰。
2021年一共有11位院士去世,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截止今天2021年5月24日为止,2021年已经有14位院士去世。
工程院:沈忠厚(2月5日)、彭士禄(3月22日)、李京文(3月31日)、刘兴土(5月6日)、袁隆平(5月22日)。
中科院:王绶琯(1月28日)、程镕时(2月7日)、周毓麟(3月2日)、周又元(3月12日)、沈善炯(3月26日)、谢毓元(3月27日)、闵桂荣(4月28日)(中科院、工程院双院士)、王元(5月14日)、吴孟超(5月22日)。
2021我国已痛失21位院士,他们是否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2021年8月31号,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院士逝世,享年87岁。这已经是今年以来我国逝去的第21个两院院士。
在此之前逝去的分别是我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王绶琯院士。中国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沈忠厚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程镕时院士。著名数学家周毓麟院士。天体物理学家周又元院士。核动力专家彭士禄院士。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院士。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院士。湿地生态学佳刘兴土院士。我国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中国矿物加工学科奠基者和开拓者陈清如院士。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黄熙龄院士。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姜景山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育学家薛禹群院士。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郭景坤院士。我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院士。
他们的逝去是我国的重大损失,他们生于我们新中国最贫苦,最弱小的时代,他们奋起学习,拒绝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在这片赤色的土地深耕,将他们的知识化作种子,种植在在科学层面一片空白的中国,最终开花散叶,撑起了中国的一片天!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儿,近乎将所有的心血和时光都奉献给了祖国,我们今天的富强繁荣,他们功不可没!我们应该也必须将他们永远铭记在心!
面对这些伟大人物的逝去,我们不仅要心怀悲伤和缅怀,还要燃起雄心壮志,要从他们手中接住时代的接力棒,努力构建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对他们说,这盛世如你所愿!
以上就是小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大家有其他观点,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
1703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