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山西泽州篇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中国影像方志:山西泽州篇》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pwd=idmt 提取码:idmt
简介: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托太行山丰富的煤铁资源,孕育发展了精彩绝伦的铁业文化,从神秘的九头十八匠到铁打的千年古镇,从铁汉柔情的铁火之花到叹为观止的制针技艺,从战争年代的铁血激情到新时代的绿色制造,泽州人用铁谱写了人类文明进程之歌,闪耀着中国智慧,铁乡泽州,铁情激荡,铁血奔流。
晋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泽州农村商业银行关系
晋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泽州农村商业银行是同一家银行,它们是中国农业银行旗下的两家分支机构。晋城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晋城分行的分支机构,泽州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泽州分行的分支机构。晋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泽州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都是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统一规定的,它们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都是一致的,只是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差异。晋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泽州农村商业银行都提供贷款、存款、支付、结算、贵金属交易等业务,同时也提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移动银行服务。此外,晋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泽州农村商业银行还提供信用卡、理财、基金、保险等业务。晋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泽州农村商业银行都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它们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都是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统一规定的,它们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都是一致的,只是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差异。
晋城有什么旅游景点?
晋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旅游景点如下:
1、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的总面积为3.6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被专家们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是一处很是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
2、八里沟景区。
八里沟景区位于太行山石门沟内,该景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植被品种多达1100多种,景区内还有七大险谷、三十六奇峰,处处充满着神秘奇妙的感觉。
晋城市和泽州县是什么样的关系了?
泽州县是晋城唯一一个没有县城的县,它就和晋城市混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县的办公地点就在市区和城区。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总面积2023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04年)。州县是中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矿产资源丰富, 素有“煤铁之乡”美誉。先后荣获 “中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中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泽州县煤矿有哪些
泽州县有三八煤矿,天户煤矿,成庄煤矿,岳南煤矿,王坡煤矿等。
泽州县简介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太行山最南麓,晋豫两省交汇处,自古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泽州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泽州县是中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
矿产资源
泽州县以煤为主,依次有铁矿、硫铁矿、铝土矿、白云岩、石灰岩、水晶、萤石及铅锌矿等。境内含煤面积52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13%。探明储量480503.1万吨,表外储量7845.8万吨,除国统区外,泽州县保有储量124645.8万吨;铁矿探明储量 2575.15万吨,其中上表储量879.4万吨,远景储量 2500万吨;硫铁矿探明储量1324.6万吨,其中上表储量963.9万吨;含锰铁矿探明储量615万吨,其中上表储量473万吨;水泥灰岩6805万吨;铝土探刃储量264.48万吨,远景储量315.05万吨。
中国古代“州”的划分
中国古代“州”的划分
中国古代“州”的划分西汉、东汉、三国时期设立了13个州,三个时期变化都不大。
?司州治所:河南洛阳东北范围: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冀州治所:河北柏乡县北范围:河北中南部、
?幽州治所:北京市范围:河北北部,辽宁大部等地区
?并州治所:山西太原西南范围: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
?凉州治所:甘肃清水北范围:甘肃及宁夏大部
?益州治所:四川广汉范围: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
?交州治所:越南河内东范围: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
?荆州治所:湖南常德市东北范围: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扬州治所:安徽和县、寿县、合肥西北范围: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
?豫州治所:安徽亳县范围:河南东部、安徽西部
?徐州治所:山东郯城范围: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青州治所:山东郯城范围: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兖州治所:山东金乡西北范围: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西汉13州地图::img240.photo.163./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3023.jpg东汉13州地图::img240.photo.163./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6239.jpg
三国13州地图::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8%FD%B9%FA%B5%D8%CD%BCin=26601cl=2cm=1sc=0lm=-1pn=9rn=1di=1024739820ln=109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设十二州,307年又增设湘州。
州古名今地郡国县备注
司洛阳河南洛阳市12100
兖廪丘山东郓城西北856
豫陈县河南淮阳1085
冀信都河北冀县1383
幽涿县河北涿县734
平襄平辽宁辽阳市526分幽州置
并晋阳山西太原西南645
雍长安陕西西安市西北739
凉姑臧甘肃武威846领西域长史府
秦冀县甘肃甘谷县东624分雍州置
梁南郑陕西汉中844分益州置
益成都四川成都市844
宁滇池云南昆明东南445分益州置
青临淄山东淄博市东637
徐彭城江苏徐州761
荆江陵湖北江陵22169
扬建邺江苏南京18173
交龙编越南河内753
广番禺广东广州市1068
唐朝的州又叫府,为二级行政区划,总共设有360个。360个州分别是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辽的州(府)分等,从高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辽设立了50个州,分别是祖、怀、庆、泰、长春、乌、永、仪坤、龙化、隆圣、饶、徽、成、懿、渭、壕、原、福、横、凤、遂、丰、顺、开、定、保、辰、卢、铁、兴、汤、崇、海、成、宜、锦、川、建、来、顺、檀、涿、易、蓟、丰、云内、宁边、奉圣、蔚、应、朔、东胜、金肃。
金设立的州有肇、隆、信、韩、澄、沈、贵德、盖、复、来远、利、义、锦、瑞、懿、建、全、庆、兴、泰、丰、弘、净、桓、抚、昌、宣德、朔、武、应、蔚、云内、宁边、东胜、通、蓟、易、涿、顺、平、滦、雄、霸、保、安、遂、安肃、单、寿、陕、邓、唐、裕、嵩、汝、许钧、亳、陈、蔡、息、郑、颍、宿、蠡、莫、献、冀、清、沧、景、深、威、沃、邢、沼、磁、祁、浚、卫、滑、滨、沂、密、海、莒、棣、淄、莱、登、宁海、潍、济、徐、邳、滕、博,兖、泰安、曹、恩、开、晋、忻、平定、汾、石、葭、代、阝奥、宁化、岚、岢岚、保德、管、隰、吉、绛、解、泽、潞、辽、沁、怀、孟、商、虢、干、同、耀、华、德顺、镇戎、秦、陇、丹、保安、绥德、鹿阝、坊、环、宁、邯、原、泾、积石、洮、兰、巩、会、河、韩。
中国古代爵位划分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
中国古代军衔怎么划分?一楼的纯属扯淡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国古代军队是有编制
但每个时代的军衔名号都有所不同
严格讲划时代意义的军衔制是中国1955年授衔时才实行的。
比如汉魏最高军事统帅是大将军(夏侯敦)下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张飞)卫将军
然后是征镇安平(东南西北)16个将军称号
然后是前后左右四将军称号(汉左将军刘备)
然后是龙骧征虏镇军安远等一系列将军名号。
中国古代年龄段划分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中国古代划分的战争你的意思是划分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战争吗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
中国古代的阶级划分汉朝前划分:大夫——士——庶民
以后:士民,农民,工民,商民
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谓“学而优则士”。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都是古代划分依据:社会性质为奴隶和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近代划分依据: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可以继续划分:从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社会划分依据:由非无产阶级领导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可以继续划分1919-1927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7-1936国共对峙十年,也称土地革命,或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37-1945为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为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10后是现代划分依据:中国开始步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继续划分,从1949-1956划分点:三大改造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以后为社会主义社会
上上楼的明显不对
中国古代行政等级划分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分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两种,而自隋创立三省六部制之后历朝历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改良和变化。
三公九卿制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政权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三省六部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最先汉武帝时期,让其身边机要秘书出任尚书令等职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掌握实权,直至隋朝文帝时期,开始整合旧制,唐太宗时期形成教科书意义上的三省六部)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朝官制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宋朝官制
宋朝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朝官制,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军事官制,明朝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
官服
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清朝内阁沿袭于明朝。入关前,皇太极曾创设文馆,是为内阁的雏形。后来又把文馆扩展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负责起草文书、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入关后,仍设内三院,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称内阁。三年后复改内三院。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俱满、汉分授。大学士仍冠以殿阁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文渊阁、东阁),乾隆时去掉中和殿,增设体仁阁,为三殿三阁。清朝内阁虽居百官之首,但权力又逊于明朝。因为清初政务中心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讨并决定军国大政的一种形式,称为“国议”。其源可以上溯到努尔哈赤时代诸贝勒共议国事的制度。皇太极时参与议政人员的范围有所扩大,故称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握有很大权力,内阁只不过负责一般例行的票拟。清圣祖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选翰林官入内当值。入值者得参与机密,拟写谕旨,于是内阁之权又分于南书房。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设军需房,不久改名军机处。军机处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军事机宜的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请问中国古代地域划分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岭南,山南,剑南,河东,关中,陇西。
1720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