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原文如下:

《蒸豚》

宋代   紫衣师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同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饤,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

①膘:肥肉。药苗:药草。

②浆:杏汁,代指各种调味品。

③玉筯:玉筷。另外除玉制筷子外,往往象牙筷亦称玉筯,取其白如玉之颜色。

④膻根:羊肉,尤指羊之头脚部分。

北宋初,宋太祖命王全斌攻击蜀国。在追剿蜀军残部时,王全斌脱离了自己的队伍,又饥又渴,进入一山村小寺中。寺中惟有一僧,业已喝醉,于床榻端坐而不起迎。王全斌很不高兴,欲挥剑斩之。

此僧应对自然,毫无畏惧,王全斌觉得奇怪,就释放了此僧,随后向此僧求食。此僧但云有肉无蔬,王全斌更奇。此僧端出一盆蒸猪头给王公食用,其味甚美。

王全斌很高兴,便问此僧,除了能喝酒吃肉之外,你还有什么本事,此僧自言能诗。于是王全斌令此僧赋蒸豚诗,此僧不假思索,挥笔立就,写下了这首诗。王全斌大喜,赠之紫袈裟,并赐号为“蜀中诗僧”。

将门世家中,哪一家三代为将而不败

最出名的是宋朝,杨家将。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在诸多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已得到学界的认同。然而,包括“将门”现象在内的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却延续下来。北宋时期,“世为将家”依然为当世军中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而将门也始终在当时武将群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的开国将领,或因“翊戴之功”加官晋爵,或因深受信任分据要职,或以善战成为军中将官,从而构成了当时武将群体中的核心力量。虽然宋太祖随之收夺了功臣大将的兵权,但却保留了包括其在内的开国将领诸多方面的特权,特别是子弟荫补武职、优先迁转的待遇,甚至给予其与皇室联姻的礼遇,而这一做法为后世嗣君所承袭。因此,便造就出一批将门之家,绵延数代,几世为将。

宋初的功臣大将,主要有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及赵彦徽诸将,以及李处耘、韩重赟、罗彦瓌及王彦升等人。通过查阅《宋史》诸将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宋代有关碑传等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张光翰、赵彦徽、罗彦瓌及王彦升四人子嗣情况不详外,其余诸家都有继世为将的记录。

宋初功臣大将中继世为将者以张令铎和韩重赟两家为代表。其中张令铎在初居侍卫马步军都虞候的高位,韩重赟在宋太祖朝曾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要职。张、韩两人之子,有加官西上合门使、领绵州刺史,出守西部重镇原州者;有长期出任镇、定、高阳马步军都钤辖,成为河北前线有名边将者;还有官至左屯卫大将军、领遥郡团练使者等。

宋初功臣将门中三世及以上为将者,以【石守信】、【王审琦】和【李处耘】三家为突出。石守信是宋太祖建国的主要支持者,曾任三衙最高军职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诸子皆以荫补武职,其中长子保兴历延州路副都部署、及知澶州等,拜棣州防御使。石保兴之子元孙在宋仁宗朝历殿前都虞候及鄜延副都部署等,加观察使衔,跻身高级将领之列。石守信另一子保吉,以娶延庆公主的缘故,在宋太宗朝已授节镇。宋真宗朝,石保吉曾出任河北诸路行营都部署。景德初,宋真宗北上亲征,石保吉又承担护驾重任。其子从武者,也官至武阶中的诸司使。

王审琦在宋初任殿前都指挥使,其九子皆以父荫补武职。长子承衍以驸马身份在宋太宗朝授彰国军节度,先后出知天雄军府、贝冀都部署等职,为河北驻军重要将领。次子承衎,历知延、代、并州等,“皆兼兵马钤辖”。王审琦其余诸子,则为西上合门使以下武官。

李处耘是宋初的枢密副使,曾多次参与用兵。其次女为宋太宗皇后,诸子皆继世为将,而以继隆、继和兄弟最为出名。李继隆“以父荫补供奉官”。宋太宗即位后,历河西行营都部署以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等将帅之职。景德初,宋真宗赴澶州,李继隆又率军护驾。史称“公二纪宿卫,四换节旄”,“功臣之号,凡三加焉”。李继隆死后,与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于宋真宗庙室,可见被视为一代最重要的武臣。李继和长期镇守边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领端州防御使。李继隆另一弟继恂,官至洛苑使、顺州刺史。李氏第三代仍继续为将,其中李继隆之子昭亮,“四岁,补东头供奉官”。历北方前线守将,迁步军及殿前副都指挥使等要职,成为又一代禁军大帅。李昭亮之子惟贤,历知冀州等,领遥郡团练使。李继隆从子昭逊,至供备库使。

根据以上情况可见,宋初功臣诸将不仅本人为当时禁军的重要将领,而且其子弟也因家门背景在武职上获得顺利发展,遂出现了几代为将的现象。

宋初功臣大将之外的开国将领,大致包括入宋后获得节钺者及以下将领,由于他们大多原本官爵不算显赫,与前朝关系相对较浅,因而受到赵宋王朝的重用。如【王全斌】、【郭守文】、【尹崇珂】、【刘廷让】、【崔彦进】、【张廷翰】、【张琼】、【杨信】、【曹彬】、【潘美】、【党进】、【马全义】、【何继筠】等等将领。他们虽在地位及特权上不及功臣,但因不断得到拔擢,加之人数更多,也涌现出很多将门世家,其中既有几代为将者,也有一世多人扬名军旅者,从而在总的影响上也超过功臣之家。其代表主要有杨信、何继筠、李汉超、李谦溥、王全斌、马全义和曹彬诸家。

杨信在入宋后,历殿前都虞候和都指挥使等要职。其弟杨嗣,是宋真宗时御辽名将,历定州及镇州路副都部署等,拜保州团练使。杨信另一弟杨赞,“以兄故得掌禁旅,累资朝着至牧守焉”。

何继筠在宋初长期驻守棣州,后拜建武军节度。其子何承矩在宋太宗和真宗朝,长期镇守沧州、雄州等要地,又兼河北缘边安抚使,为当时前线重要守臣。何承矩诸子也多荫武职。

宋初名将李汉超长期镇守关南,授观察使。其子守恩,少随父从军。“汉超卒,擢为骁猛军校,累官至陇州刺史、知灵州”。后遇夏军伏击而死,同时死难者还有其子望之、其弟守忠等26。由此可窥见李氏将门一斑。李谦溥在宋初镇守隰州,官至团练使。其长子允则历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知镇州等,终宁州防御使;其次子允正先后任鄜延及镇定防区将官等,积官客省使、遥郡团练使。

宋初大将王全斌曾为征讨后蜀之役的主帅。其诸子多为武职,其中审钧曾任广州兵马钤辖等。王审钧之孙凯,在宋仁宗朝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等。王凯之孙诜,娶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

马全义为宋初勇将。宋太宗时,其子知节以荫补供奉官,年仅十八岁便奉命监彭州兵。在宋真宗朝,先任鄜延地区统军官,后迁枢密副使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成为参与大政的武将最高代表。据王安石记载:马知节死,其子洵美“终西京作坊使、英州刺史”;另一子之美,“终内殿承制、阁门祗候”。其孙辈十六人,其中“庆宗今为右班殿直,庆崇今为文思使、知恩州”,皆为武官。

综上所述中,【曹彬将门】最为突出。曹彬是宋初有名的将领,是为“宋初四将”之一,灭南唐伐契丹,都是他带领的主力。曹彬死后,他的后伐受到极大恩荫。据李宗谔《曹武惠王彬行状》记载:曹彬七子:璨、珝、玮、玹、玘、珣及琮,惟有玘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而七子中,惟曹玮最为优秀,曹彬曾说其子像他,宋真宗任命其为西北将领。“三都谷之战”大败吐蕃,使扬国威,将门更显而精忠神武。后来曹彬后裔受荫不断。

宋太宗朝以后,不断产生的将领队伍,其后嗣因同样获得各方面的特权和机会,这就为其从军为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遂不断孕育出新的将门之家。

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出,在宋太宗朝至北宋末的将领家族中,不少都有继世为将的情况,如杨业、王超、高琼、范廷召、葛霸、呼延赞、丁罕、张凝、曹利用、冯守信、张耆、夏守恩、狄青、赵振、姚兕、种世衡、王珪、宋守约、刘仲武、苗授、和斌及刘延庆等等将家。像张凝在宋真宗朝至殿前都虞候,其子昭远则先后出任鄜延路兵马都钤辖及步军、马军都虞候等可谓两世为三衙管军;事迹不显的丁罕,在宋太宗及真宗朝曾任步军都虞候。其子守德虽无明确官爵记载,但据史称“能世其家”可知,当继续从武为将。据王安石所书神道碑反映:冯守信至步军副都指挥使,授节钺,其子十三人中,虽多为下级武官,但也有至诸司副使者。宋仁宗朝大将刘平死后,其子季孙历两浙西路兵马都监兼东南第三将等。而在他们中尤以杨业、王超、高琼、姚兕及种世衡诸家为突出。

【杨家将】

抗辽名将【杨业】出身将门,入宋后任判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加云州观察使,雁门关大战显赫天下,辽遂称为“杨无敌”。杨业战死后,其子弟多迁补军职。其中长子【杨延昭】在宋真宗朝又以河北守将闻名,历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及高阳关副都部署等,加莫州防御使。真宗赞称曰“有遗父之风”,有抗辽中有赫赫战功,辽称为“六郎”,杨六郎之称始传。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曾追随范仲淹于对夏前线,又“从狄青南征”。治平中,迁步军都虞候。杨业一门为大将三世,是北宋将家中的杰出代表。

【姚家将门】

【姚兕】之父姚宝原为普通武将,战死于定川砦之役。姚兕在宋神宗朝历鄜延路总管等,累迁东上合门使、通州团练使。其弟麟,“亦有威名,关中号‘二姚’”。宋徽宗朝,姚麟迁至殿前都指挥使。姚兕之子雄、古,也是当时有名的边将。其中姚雄“年十八即佐父征伐”,后至步军副都指挥使,授节钺。史称:“熙河十八年间更十六帅,唯雄三至,凡六年”;姚古“亦以边功,官累熙河经略”。靖康元年,勒兵勤王,为河东制置使。姚古之子平仲,早年在西北为将,靖康间以领兵夜劫金营失败而被贬。从姚宝算起至姚平仲,姚氏将门在北宋中后期凡四世。

【种家军】

【 种世衡】为宋仁宗朝御夏名将,其子古、谔、谊,“皆有将材,关中号曰‘三种’”。种古历知镇戎军及环庆路钤辖等;【种谔】历鄜延副总管等,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谊】历熙河副将、知兰州等,加保州团练使。在种氏第三代中,种朴历知河州及安抚洮西沿边公事等,后战死;【种师道】“以荫补三班奉职”,历泾原都钤辖及马军副都指挥使等。从童贯讨伐燕京,为都统制。靖康时,历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及河北、河东宣抚使等,一时成为军中柱石;种师中至步军及马军副都指挥使。靖康之难中,任河东路制置副使,战死沙场。元人修史时指出:自种世衡后,种氏一门“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

此外,还有许多功臣将领,如御西夏平南乱的【狄青】,其三子共为供奉官,中【狄咏】为当时最美男子,世称“人样子”;又如熙河开边灭青唐的王厚父子,等等。北宋一朝将门累累。

大宋宫词:川妹子刘娥为什么会到开封,只因当年蜀国太富有

最近装嫩成了影视圈的现象,但也得到了大家纷纷吐槽,上次刚吐槽完章子怡这次刘涛饰演的刘娥又被人嘲笑了一番。

幸好刘娥遇见赵恒的时候,已经是个妇人了,不算是少女,但年纪肯定不会太大,所以弹幕上就一直有人说,这刘涛怎么也在装嫩。

那个时代,王孙公子娶个二婚的女人不算什么稀奇的大事,刘涛的扮相上面虽说相对于刘娥真实年纪有些老,但毕竟不是扮演一个少女,这点来说,还是比章子怡强的。

电视的剧情非常紧凑,一开始就是刘涛已经从蜀地逃了出来,从她的口中我们得知,她的家人,全都死在了战乱里。

但奇怪的是,刘娥遇见赵恒的时候,已经是宋太祖的后期,后蜀政权早就被灭了,为什么刘娥回忆里总是充满了战乱,而自己家人又会是死于战乱呢?

这就说起宋朝初年的一件大事了,这就是著名的后蜀之乱,这场叛乱对宋朝的打击非常大,严重牵制了宋朝初年的兵力,甚至影响到了北伐的进程。

四川在中国一直都是非常特殊的地方,因为其地理机构易守难攻,所以这里是最容易形成割据政权的地方,一旦中原有变,四川就会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最终酿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四川这个地方毫无悬念地成了割据政权,但是跟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原地带打来打去,他这里却一直很稳定,没人估计到他这个地方,导致中原残破不堪的时候,后蜀这个地方却是国泰民安文化发达。

这地方文化有多发达,现在我们提起来诗歌,都说是唐诗宋词,但是在宋初,提起来词,大家羡慕的那可是后蜀。

后蜀皇帝孟昶非常热爱文学,中国最早词的汇编《花间集》就是出自后蜀,可见当地的文化事业有多繁荣,而这又都是以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为前提条件的。

但你四川毕竟是华夏的一部分,所以当中原缓过神来,统一后蜀也就成了赵匡胤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这次灭蜀之战,赵匡胤也是拿出了自己的家底,由王全斌统帅,另外还给配了个副统领曹彬,这可是整个宋朝打仗最厉害的人。

结果灭蜀之战的过程,让所有人都没想到,居然会是结局,第一个没想到是灭蜀之战,居然只用了六十六天。

王全斌不愧是优秀的将领,面对蜀地的险要,加上孟昶在蜀地经营多年,本以为这是一场逐步推进的过程,没想到主帅能力出众,屡出奇谋,很快就灭了蜀国,孟昶出城投降。

当战报传到开封,赵匡胤喜形于色,很快有运来的大量的珠宝,赵匡胤本来就有积蓄财富,赎回幽云十六州的打算,这些财富对于宋朝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源源不断的财富运到京城,但于此同时,蜀地却在发生着惨剧,因为宋朝的士兵疯了,就像是一群土匪进了地主家里一样,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富有的地方,于是一场悲剧在所难免。

王全斌和他的部下们决定,在经受了六十六天的超人类战斗生活后,无论如何都要尽情地放纵享受一下人生。

他们不尊重自己的敌人,蜀兵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群可以随意屠杀的羊,蜀人被迫反抗,他们推举原后蜀大将全师雄为首领,决心向宋朝占领军讨回做人的起码尊严!

全师雄置僚属、署节帅,分兵占领灌口、新繁、青城等战略要地,屡战屡胜,很快就兵临成都城下。这时候宋朝人怕了,王全斌怕了,整个军队连同开封城里的赵匡胤都惊慌了。

形势继续恶化,就连宋军兵力最集中的成都附近,各州县都纷纷起兵响应全师雄,已经达到了十七个州,而蜀军更是迅速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四川从蜜糖很快变成了赵匡胤的噩梦,而这一切整整持续了两年,讽刺的是,用了六十六天灭蜀,但之后却用了两年时间来平息大规模叛乱。

这次战斗,曹彬的能力逐渐展现,而王全斌作为主帅,在回到开封之后,虽然赵匡胤没有杀他,但此后再也没有用他,赵匡胤坚信,自己的之所以不同于五代的军阀,就是因为自己的军队不会胡作非为,王全斌给赵匡胤提了个醒,军队将领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

此后蜀地还不断有叛乱发生,赵匡胤不得不花很大精力来处理四川的事情,但从此之后,四川在宋朝的地位可就倒霉了,赋税最重,一直处于被盘剥的地位。

刘娥的家人就是死在了不断的叛乱之中,无论什么时代,战乱对底层人民的伤害都是最大的,而如果不是从四川出来,也许刘娥就不会有后面那么精彩的人生。

王全斌为宋朝攻灭后蜀明明有功,为何反倒还受罚被贬?

  因为有人告发王全斌在攻破后蜀后,做了抢夺民女、玉帛财物等违法之事。赵匡胤知道后没有对他进行重罚,而是让中书省问清楚他的罪状,因王全斌和崔彦进、王仁赡等人灭后蜀有功,且对自己的罪状供认不讳,宋太祖赵匡胤只是将他们贬职,王全斌被贬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 。 

  王全斌出身将门,从小胆识过人,他的父亲任后唐的岢岚军使,当时因为私下养了一百多名勇士在府里,遭到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猜忌, 为了解除李存勖对父亲的怀疑,王全斌主动去李存勖身边当人质,果然解除了父亲的危机。后来,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授他为禁军列校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建立后晋 ,王全斌又在后晋朝为官,因战功被封为护圣指挥使 。十一年后后晋灭亡,刘知远又建立后汉,三年后后汉灭亡。接着郭威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周,史称后周。 十年后,(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后周灭亡。王全斌在后晋、后汉、后周三朝都因战攻而在军中任要职,甚至到了北宋,依然受到赵匡胤重用。

  乾德二年(964年)冬天,王全斌任忠武军节度使, 赵匡胤下令让他去征伐后蜀,王全斌和崔彦进、王仁赡三人为主将。征伐后蜀的战争很顺利,但是在灭蜀战争结束了,朝廷派来增援的东路刘廷让部队才赶来,朝廷在颁赏时却给两军同样的赏赐,这使得王全斌的军队很不服。

  后来朝廷下诏让两军遣送被俘的蜀军到京城,可是两军正在内讧,谁都不愿意派人,后来只派诸州牙校遣送,导致蜀军在途中叛乱。蜀军拥立全师雄为帅,带领他们抵抗宋军,后来王全斌派米光绪前往招抚叛军,米光绪把全师雄族人杀尽,又把他的爱女纳为妾并收没他家的财富。 全师雄得知情况后,再无归心,决意和宋朝对抗到底。经过几战叛军声势更盛了,王全斌害怕已经投降的两万蜀军会响应叛军,于是将他们全部杀害,叛乱经过数战后才被平定。

  王全斌一生有功有过,尤其是他灭蜀后,又杀害后蜀降兵,让人觉得这种做法太过残忍,没有人性。但是他有错,赵匡胤却没有对他严惩,只是降职,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又升他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去世后,又追赠他为中书令。赵匡胤对王全斌这样的态度,让世人觉得,他真的低估王全斌所犯下的错误了,也让人为后蜀的两万降兵的生命感到痛惜。

历史上姓王的有什么名人

王倪:伏羲和黄帝曾与王倪论道.王倪是啮缺的老师,王倪论道. 道及天边,智达宇际。

王子成父:齐国大夫,累迁大司马,为齐恒公手下一员大将。

因败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赐姓王氏。

为琅琊王氏开祖。

王子乔:被奉为“王氏的始祖。”王子乔是黄帝的四十二代后人,又名晋,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

师旷见太子晋后,对其称善不已。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纵横家的鼻祖。

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四大弟子闻名于世。

王斗:齐人,稷下先生,约活动于齐宣王时期。

齐宣王以为贤,于是举荐贤士五人做官,齐国大治。

王绾:战国末年,秦国的丞相。

王龁: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

王翦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

战国著名军事家,秦大将军,始皇师之,因功著晋封武成侯,同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贲:王翦之子,秦代名将,与其父同为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王昭君:(公元前~世纪中叶),名嫱,字昭君,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王陵:(公元前?~前181年),西汉初大臣。

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哲学家。

王符:(约公元85~162年),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 镇原县)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王粲 :(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平:(公元?~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有谋略,是蜀汉后期名将。

王肃:(公元195~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人。

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

王浚:(公元206~286年),字士治,弘农湖县人,西晋著名军事家,曾指挥伐吴的战争,大胜。

王叔和:(公元210~280年),名熙,山东邹城人。

晋朝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王祥:(公元185年~269年),字休征,祖籍琅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

仕晋官至太尉、太保。

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王导:(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祖籍琅琊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谥号:“文献”

王廙:(公元276~322年),字世将。

祖籍琅邪临沂人。

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屈指可数的音乐家。

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大书法家。

与其子王献之在书法上,称:“二王”

王徽之:(公元338~386年),字子猷。

祖籍琅邪临沂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诗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王珣:(公元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著作《伯远贴》。

王僧虔:(公元426~485年),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时期人,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代大儒,卒谥“文中子”。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王冰:(公元710~804年),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

著名医学家。

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著名数学家,著作《缉古算经》。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家有资财,乐善好施。

王全斌:(公元908年~976年),五代至北宋初将领。

并州太原人。

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

王旦:(公元957~1017年),北宋名相。

字子明。

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官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禧元年九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

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

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

王曾:(公元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

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

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卒谥“文正”

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名王惟德,北宋医家。

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

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

王诜 :(公元1036~1093年),字晋卿,北宋太原(今属山西)人,中国古代著名画家。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北宋人,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约:(公元1252~1333年)【元】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梁国公,为仁宗帝儒师,任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贤大学士,官荣禄大夫。

工文辞,精蒙语,世称元初“鸿笔”,官历七朝五十余年,为元代名臣,深为元廷敬畏。

条定《大元通制》,著有《潜丘稿》《史论》《高丽志》。

王实甫:(公元1260年~1336年),字德信。

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

元代戏曲伟大戏剧家。

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王祯:(公元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等。

王蒙:(公元1301~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元朝著名画家。

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汉族。

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名世:(公元1567~1646年),明代人,武科三元及第。

字史可,号翼宇。

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 “三绝”。

王铎:(公元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博学好古,工诗文。

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王锡阐:(公元1628~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

江苏吴江人。

明末清初历算学家,精通天文地理。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

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时敏:(公元1592~1680年),明末清初画家。

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

江苏太仓人。

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南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清代文学家、书法家。

工诗、书,书法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

王鼎:(公元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匡,陕西蒲城西街达仁巷人。

清朝著名水利专家、政治家,曾任道光皇帝老师、军机大臣、林则徐老师,因反对朝廷重用琦善而尸谏。

172180

猜你喜欢:
  • 为什么我一直在劝普通人不要买股票、不要炒股呢?
  • 网上说的印度小白盒是啥?
  •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化集团:突破传统,迎接挑战)
  • 舍线腾空形态的操作要点 舍线腾空形态的定义
  • 什么水果清热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