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管理资源)
12
JIAGXIJOURALOFTRADITIOALCHIESEMEDICIE
●
学
术
探
讨
●
小议升麻功效之解毒
赵雯雯1刘蕊蕊1岳仁宋2(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
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72)
摘要:世人皆知升麻性升提,被广泛应用于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方中,却忽视了其解毒之功用。本文主要从升麻濑户内海电影 解热毒、
解疮疡斑疹肿毒、解药毒三方面总结升麻解毒作用,并简单介绍升麻解毒作用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同时结合现代医家
临床应用及导师临床案例剖析升麻解毒之功用,以期升麻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升麻;解毒;剂量;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1.6文献标志码:A
升麻亦名周麻或周升麻,第2版《中药学》中
指出:“其味甘辛性微寒,入肺脾大肠胃经。功善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世人皆知升麻
性升提,被广泛应用于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方中,
却忽视其解毒之功。然金元以前的不忘初心使命 本草著吐司面包的做法 作中升
麻主要作用为解毒。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将之
列于上品之中,谓其“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
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久服不夭”,《圣济总
录》更列其为解毒心理状况 之首药。此后数百年间,很多名
医又在解毒这一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拓展,在此过程
中升麻解毒功效也变得具体,可概括为以下3个主
要方面:
1解热毒(包括解时疫疠毒)
宋朱肱论述犀角地黄汤的运用指出“若无
犀角,以升麻代之”。近代蒲辅周老先生在临床使
用升麻时也主要是取其清解热毒之效。凡热毒均
可以辨证选用升麻,《神农本草经》提出“疗热以
寒药”,《素问》亦云“热者寒之”,升麻性寒,寒
以制热,又因其归胃、大肠经,而尤善解阳明热毒
诸症。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用升麻散伤寒
热毒不解之壮热烦渴、口疮喉痛等病症;大头瘟憎
憎发热、头面焮红肿痛,配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之普济消毒饮;胃中积热上冲,上下牙痛,牙龈红
肿溃烂、牙宣口臭配石膏、黄连、生地等之清胃散
皆是用其解热毒之功效。药理研究亦发现,升麻族
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肉桂酸衍生物(如阿魏
酸和异阿魏酸)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且阿魏酸的
抗炎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
2解斑疹肿毒
陆子贤提出“斑为阳明热毒”,阳明乃多气多
血之腑,最易致气血壅滞、循行不畅而郁涩肌腠发
斑;“疹”病位相对较浅,故易受风邪引动,有外透
之势。升麻性寒,善引阳明清气上行,给斑疹疮疡
出路、透疹解毒,亦可清化斑毒于无形。《本草汇言》
认为升麻可“发痘瘄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
际”;《本草纲目》言突发肿毒可用升麻磨醋涂搽;
《医方集解》记载清震汤可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
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医宗金鉴》中升麻消毒
饮以升麻合当归尾、赤芍、金银花等,脓疱疮、
带状疱疹等皮肤病。由此可总结出升麻具有解斑疹
肿毒之功用。最近的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升麻的
抗过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组胺释放以及
调控肥大趣味数学故事 细胞中某些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有关[1]。
3解药毒
《本草纲目》言其能解莨菪、野葛等毒。康
凤龙[2]运用升麻50g煎水300mL顿服治蓖麻子
误食中毒,服药后容转佳,头痛、腹痛亦渐次转
轻,且身濈濈然有汗。陶华清、李春贵重用升麻
(30~40g)链霉素所致神经性耳聋亦获得较好
疗效[3-4]。
4升麻的作用与临床运用
综上所述,升麻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但同时
13
江西中医药2018年6月第6期总第49卷第426期
●
学
术
探
讨
●
我们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升麻解毒功效与其升阳
之功效间会不会存在一定矛盾。对此笔者有以下
看法:
首先,升阳与清热解毒两种功效乃是古人了解
药物、认识药物逐渐深入的过程。况现代药理实验
表明[5]升麻的抗菌作用是其清热解毒的内在机理;
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大散热作用与其解表
作平头发型图片男 用一致;对胃肠道、子宫平滑肌有兴奋、收缩作
用与其升阳举陷功效相吻合。
其次,升麻解毒并非专指清热解毒这一功用。
“毒”的手段也并非都需要清热解毒,湿毒可
化、瘀毒可散,升麻性升散也是其解毒的一部分,
其对于小儿斑疹的就是其解毒(透疹消斑)
作用的一个方面。小儿斑疹乃外邪袭表,抑遏疹毒
外达所致,此时使用升麻既取升麻透疹解毒之功,
且其升散之力可助毒外透,选用升麻葛根汤,
正是其功效的具体运用。
在内脏下垂时使用升麻升提的特性,清热
解毒这一功效是否会影响升麻升提特性的发挥,对
于此笔者认为可用剂量调整、配伍他药、炮制方法
等手段去规避这个问题。
4.1重用升麻解诸毒药物剂量的改变可影响药
物功效。譬如柴胡,大剂量(20g)和解退热,中
剂量(12g)疏肝解郁,少量(6g)升阳举陷。在
升麻运用中也要注意剂量问题。《金匮要略》中有: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之
升麻鳖甲汤。”方中升麻用量独重,为全方之冠(升
麻二两,当归一两,雄黄半两,蜀椒一两,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李杲在清胃散中升麻用量独重
(五倍于补中益气汤);且《本草新编》言:“夫火
性炎上……此(升麻)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
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
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
与一钱已也”,皆体现出古人运用升麻解毒之功时
对剂量是有要求的。有研究显示[6]升麻引脾胃之
清气上升,调节升降气机宜小剂量(3~6g),解表
透疹用中剂量(10g左右),清热解毒须用大剂量,
可用至30g左右。现在医家亦有“重用升麻解诸毒”
的运用,剂量多掌握在30~60g,譬如陶谓[7]在治
疗热毒中常用量为10~30g,热毒盛者可用至45g。
吴炳章[8]在运用升麻胃火牙痛升麻皆重用,
用15g,甚则30g、60g,肿消痛止,取效甚捷。
4.2配伍、炮制不同发挥作用有差异中药经过
不同的炮制和配伍后,能使其药性得以最大限度的
被利用。升麻通过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可发挥更
多的功效。如升麻配葛根、薄荷解肌透疹;配玄参,
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用治发斑咽痛、口腔糜烂;
配伍石膏入阳明,清胃解毒,如清胃散;配生地清
热凉血止血,治肺胃热盛迫血妄行、齿痛牙宣;配
大青叶散邪解毒,治心胃实热火毒、阳毒发斑;配
黄连清热散火解毒,治中上二焦风热火毒等。炮制
也可改变其药性,如酒制升提、姜汁炒辛散、醋炒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升麻不同炮制成品包括:升
麻生品、酒升麻、醋升麻和升麻炭。不同炮制品主
要成分(异阿魏酸)含量有差异:升麻炭>醋升麻>
酒升麻>生品,可能会影响其主要作用的发挥[9]。
4.3现代医家对升麻解毒的运用梁学书[10]报
道应用大剂量升麻病毒性感冒、乙肝相关性肾
炎等病毒性疾病效佳;刘维等[11]通过阴阳毒病的
源流,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因是毒邪,
以阴阳为证治大纲、以解毒散瘀为基本大法,应用
升麻鳖甲汤加减SLE热毒血瘀者疗效显著。
5导师临床案例应用
导师岳仁宋教授,在长期从事内分泌及代谢性
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中,不乏运用大剂升麻解暧昧语 毒病
例,现举病案如下:陈某,男,53岁。患者20余
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颈后局限性红斑、疱疹,
无破损、流脓、瘙痒等症状。自行购买“肤轻松”
外用(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先后于
各大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疱疹型)”,予地塞米松
15mg静滴1月余,后改为强的松50mg口服,半月
内逐渐减量致停服,红斑、疱疹消失。1年前因淋
雨及劳累后红斑复发并迅速扩展至全身,表现为全
身皮肤潮红、肿胀,伴见疱疹,偶有瘙痒,无破损、
流脓等。刻下症: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
伴见疱疹,偶有瘙痒,无破损、流脓等症状。口干
多饮,双肩、膝关节酸痛,夜间及晨起明显。活动
不利,常以卧床休为主。纳眠尚可,小便量可,
夜尿2~3次,大便1~2次/日,舌红少苔脉细。西
医诊断:银屑病(红皮病型);中医诊断:白疕(脾
虚湿热毒蕴证)。处方:升麻鳖甲汤合甘草泻心汤
加减(升麻15~40g,鳖甲15~25g,花椒5g,当归
15~30g,赤芍30g,炙甘草30g,生甘草30g,牡丹
皮20g,酒黄芩5g,黄连3g,干姜10g,生晒参15g,
法半夏15~25g)。该患者于2016年4月―2016年
11月期间连续规律口服中药,期间使用
升麻总量约1000g。随诊半年期间全身皮肤潮红较
前转淡,其间可见正常皮肤颜,疱疹已无,可见
少量脱屑,关节疼痛较前有减轻,每日可下床可爱的小兔子作文 活动
数小时。
14
JIAGXIJOURALOFTRADITIOALCHIESEMEDICIE
●
学
术
探
讨
●
按语:患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触诊
时有灼热感,结合舌脉,可辨证为脾虚湿热毒蕴证。
患者起病缓病程长,1年前因淋雨劳累后皮疹再次
复发,风寒湿邪气客于腠理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失
畅,郁而化热。邪热湿毒蕴结不解,火毒炽盛、气
血两燔则可见全身皮肤潮红脱屑;风湿热壅阻关节
经络,故见双肩、膝关节酸痛;病久耗阴伤血,以
至于血虚生风,肌肤失养,故偶有瘙痒。病情反复
发作,后期损伤脏腑,肝主筋肾主骨,故有活动不
利;毒热与血瘀互结而成干燥甲错之皮屑。故以健
脾清热除湿,泻火凉血解毒为治法,选用升麻鳖甲
汤和甘草泻心汤加减,方中以重用升麻为君,取其
清热解毒之功,借其升散透疹之力,助斑疹之毒从
表而散,配伍甘草加强其解毒之功。当归、鳖甲养
阴、活血散瘀,乃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意。党参、干姜、大枣健脾除湿。黄芩、黄连清
热化湿。半夏、干姜降逆消痞。
6总结
综上所述,升麻解毒功效是值得我们熟练掌握
的,其在解热毒、解疮疡斑疹肿毒、解药毒三方面
均具有良好效果。且在临床应用中广大读者可以
通过调整剂量、配伍他药、选择炮制方法等手段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得到更好
发挥、更好的运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高璟春,彭勇,杨梦苏,等.毛茛科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初探[J].
植物分类学报,2008(4):516-536.
[2]康凤龙.升麻善解蓖麻子中毒[J].中医杂志,2006,47(3):177.
[3]李春贵.衰老的原因 重用升麻解药毒[J].中医杂志,2006,47(3):177.
[4]陶华清.重用升麻链霉素中毒1例[J].江西中医药,2001,
32立春古诗词 (6):62.
[5]张胜,秦竹,熊洪艳,等.从“非升”与“升”谈升麻功效的历史
演变[J].中医药学报,2012,40(1):10-12.
[6]程发峰,郭少英,王庆国.试论升麻的特性与配伍运用[J].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207-209.
[7]陶渭.谈升麻在中医热毒申的应用[J].中国农村医学,1996,
24(1):50.
[8]吴炳章.升麻剂量探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4):34-36.
[9]李洋,肖薇,李璐瑒,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麻中异阿魏酸含量的
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杂志,2015,22(2):93-95.
[10]梁学书.升麻病毒性疾病效佳[J].中医杂志,2009,50(1):51-
52.
[11]刘维,吴晶金.从《金匮要略》阴阳毒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
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85-187.
(收稿日期:2017-11-21)编辑:宋超
(上接第8页)
加强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以体现在积极
参与重大疾病的防治、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基础
理论加以完善、研究传统医学中特殊领域与现象、
积极参与中药与方剂的研究、参与后基因组的研究
等方面[14]。
4小结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文化、理论体系等方面虽
然存在巨大差异,但其研究对象和根本目的却是一
致的。中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缺陷,但西
医也并非完美医学。正如近期《ature》的Science
Reports里有文章建议将人体内的间质组织归为一
个完整的器官,而这一新器官与中医传统认识的
“三焦”或许有重要联系。这一创新认识,可能开
辟了中西医之间在人体内脏机能领域相互了解、彼
此沟通的新路径。可见两者尺短寸长,只有发挥中
西医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结合创新,才能更好
地服务于人民众。
参考文献
[1]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
版,2009,30(7):60-63.
[2]王卫真,程绍民.对中医存废讨论的一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
文社会医学版,2012,33(1):67-68.
[3]本刊编辑部.多点科学精神,少点科学主义[J].中国医院院长,
2007,33(17):8.
[4]张登本,孙理军,张景明,等.论中西医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30-31.
[5]蔡进.医道与医术——关于中医未来走向的思索之一[J].读书,
2008,33(1):47-54.
[6]本刊辑.中医药立法坎坷三十年[J].新疆人大汉文,2016,3:47-48.
[7]纪云西,周褔生.现代科技背景下中医理论创新不足的哲学思考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20-823.
[8]王琦.论中医理论构建的基本原理[J].世界中医药,2007,2(5):267-271.
[9]李俊德,冯磊.中医治病独具优势[J].今日中国论坛,2006,
33(12):76-77.
[10]杨云松,常村库.从实践和认识角度看中西医结合必然性[J].中
医药学报,2009,37(3):85-86.
[11]刘沈林.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与路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30(1):1-3.
[12]贾运滨,魏江磊.中西医结合之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1,
22(2):479-481.
[13]王婷婷.中西医结合为何这么难——临床中西医专家谈中西医结
合[J].首都医药,2012(13):9-11.
[14]吴咸中.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与任务[J].天津中医,2002,
19(1):3-5.
(收稿日期:2017-11-21)编辑:宋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