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梦清

汉能系的创始人李河君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已一月有余,至今未回。

随着不断有新消息印证,李河君锒铛入狱几成定局。有汉能前员工向媒体透露,此事可能与锦州银行有关。

锦州银行2015年于港交所上市,彼时其招股书中曾披露,与汉能的资金关系规模总计为94.61亿元,并承认其中附有信贷风险敞口净额27.7亿元。

此言尚待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中国的“前首富”,前几年全面坍塌后,竭尽全力寻求的翻身梦,彻底幻灭。

在光伏行业浮沉13年,李河君因为固执于薄膜光伏技术,一脚踏空后,兵败如山倒。为了翻身,汉能沉沦于无休止的资本腾挪,最终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在这背后,隐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隐秘交易,也有末路英雄日渐疯狂的铤而走险。



一梦十三年

2022年12月21日,原本应该到场参加石农控股集团会议的李河君没有出现,会议被临时取消。

没有任何解释。

到了第二天,情形更坏了。集团董办在22日晚上口头通报:集团停止运转,包括停止招聘、停止支出等,同时与部分集团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另有部分员工待岗。

这意味着,公司停转了。

而就在一两个月前,石农控股还是另一番情形。公司上下忙着招聘,甚至不惜开出高薪挖销售,俨然一副要大干快上的模样。

石农控股集团是由汉能集团在2020年重组成立的一家公司,其主营业务是薄膜太阳能技术与应用,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新能源车四大领域,与此前在港股退市的汉能薄膜的业务如出一辙。

这也为被外界视为,李河君想要在光伏产业二度翻身的筹码。

背靠着光伏产业,李河君曾经登上中国财富的王座。

2009年,李河君高调宣布进入薄膜光伏产业;2013年实现控股港股上市铂阳太阳能,后更名为汉能薄膜。

2014年11月,在沪港通开通以后,汉能薄膜的股价飙涨,到2015年3月最高点冲至9.07港元/股,而李河君的身家也由此达到了1600亿元,超过当时的互联网大佬马云、马化腾等,成为中国的首富。

可惜好景不长,两个月后,5月20日,港股开盘后不久,汉能薄膜的股价突然在25分钟内股价腰斩,随之停牌。后汉能薄膜又遭香港的证监会处罚,停牌长达4年多的时间。

在此期间,李河君种种奔忙,应允证监会的要求退出了汉能薄膜董事局主席的职位,大幅减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但始终得不到复牌的允许,无奈之下,汉能薄膜最终在2019年选择私有化退市。

在汉能薄膜退市之后,李何君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外界一度以为李河君将就此沉寂。

但显然石农控股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李河君还想在光伏行业东山再起。

只可惜,随着李河君被抓,东山再起的梦想还没开始就碎了。

而纵观李河君的过往,也是令人唏嘘。



“狠人”李河君

1988年,李河君从北方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令人意外的是,他竟从老师那里借了5万块钱去创业。

5万块钱,在当年不是一笔小数目,常人轻易也不敢借这么多钱。

李河君在大学成绩好不好不知道,但他从上大学开始就开始自食其力,倒腾各种生意,大学还没毕业就成为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款爷”。

在汉能的官网上,将李河君借的这5万块钱,视作创立汉能集团的资本。

但实则不然,这笔“启动资金”,李河君只用了3个月就亏完了。为了还钱,李河君又带上几个伙伴跑到中关村,在那里干起了倒卖电子电器的生意。

倒爷的生意,倒是让李河君赚了不少。于是他又把从中关村赚来的钱,投在铁路运输、开矿和炒地产上,5年时间里赚了8000万元。

1994年,李河君用1000多万元,收购了家乡广东河源一个小型水电站。本是无意的一个行为,却让李河君一下子找到了生财之道,搞发电站只需要前期投入一些资金,后期几乎就是每天坐着收钱。

由此,李河君开始在全国布局了十多个发电站项目,但让李河君真正发迹的,还是2002年去考察云南金安桥的项目。

在当时,金安桥项目一直没有得到发改委的批准,李河君决定“未批先建”,结果是银行不再给他贷款,汉能集团的资金也越来越紧张。

为了保住金安桥水电站,李河君不惜将发改委告到公堂,一度连绝命书都写好了。

命运在那时垂青了李河君,他拿到了金安桥水电站建设权。在金安桥水电站正式发电以后,就开启了印钞模式,日营收超千万元,每年给李河君贡献数十亿元现金流。

有了这台印钞机,李河君拔剑四顾,又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风口产业,光伏行业,希望能够做出一番大事。

李河君曾豪气干云的说道,到2020年汉能薄膜要实现万亿元的营收。

但是一入光伏深似海。

李河君的确因为投身光伏产业到达了人生的巅峰时刻,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也是算实至名归。

但同时也是因为光伏,李河君的汉能帝国分崩离析,如今自己也被带走协助调查。



汉能为何凋零?

这一切,或都源于李河君狂妄与偏执。

汉能在进入光伏领域时,选择的并不是当时行业主流的晶硅路线,而是当时少有人选的薄膜技术路线,李河君看重的是该技术领域未来的应用广泛。

虽然前期的技术投入大了一些,但毕竟李河君手中握有能够每天创造上千万元利润的发电站。有这样厚实的家底,想要把薄膜技术做成,在当时来看也不是不可能。

为了突破自己在薄膜技术领域零的短板,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汉能先后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和GlobalSolar Energ、Alta Devices四家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的领先技术收入囊中。

这些技术先进是先进,但毕竟是收购来的,汉能还需要时间来消化,公司这时候没有业绩怎么办?

此情此景与当时马斯克造新能源汽车的窘境何其相似,但当时马斯克选择硬扛,而李何君选择生造产业链,通过在汉能体系内左手倒右手,为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创造业绩。

具体而言,上市公司“汉能薄膜”被设计为卖生产设备的公司,设备卖给产业园后,汉能薄膜就能实现业绩的增长。

至于产业园能否正常生产,以及生产出来的成本有多高,这些都不在汉能薄膜的考虑范围内。

而购买汉能薄膜产品的产业园,大多数也都与汉能系有关。2009年以来,汉能进行过两轮产业园的扩张,其中很多都是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项目。

恐怕地方政府也没想到,当初看起来很靠谱的汉能薄膜,却是被它硬生生地割了韭菜——钱交出去了,设备却没有到位,即使设备到位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动。

而李何君之所以要自造产业链,一是与其过往“富贵险中求”的经历有关;二来或许也与其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判断有关。

李河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往往高估了1-2年的变化,而低估了10年的变化”,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战略眼光。

但显然李河君低估了薄膜技术突破的难度:

一代搞的硅基薄膜,是薄膜技术中转化率最低、现已被淘汰的技术;后来推广的铜铟镓硒薄膜,转化率倒是与晶硅的差距不大,但是成本却是硅基薄膜的2-5倍。

走薄膜技术意味着烧钱,不仅仅是要在工艺上取得突破,而且还需厂家从技术、工艺、材料再到设备,都要自己研发,生产再不断升级,相当于一整个产业链都要自己干。

而当初李河君之所以能够收购几家有领先的薄膜技术制造工艺的公司,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都对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前途都感到无望,所有才会脱手卖给汉能。

而因涉嫌大量关联交易遭到港交所的停牌之后,汉能薄膜后期不得不将目标转向更具挑战的消费者市场。但无论是汉能推出的汉墙还是汉瓦,在市场上也都卖不动。

吊诡的是,2016年汉能薄膜的用户业务的营收却在提升,汉能薄膜又坑了一把经销商。不仅赚了经销商的保证金,还把货压到了他们头上。“年年招商,年年退商,经销商一波一波的换。”

而到了2018年公司资金紧张时,汉能薄膜甚至要求自己的员工认购一款金融产品——如果不认购,就被视为不认同公司价值观,最终或将解除劳动关系。

但无论汉能薄膜如何折腾,汉能薄膜都没有逃过退市的命运。而李河君也因为过

往种种过激的资本运作腾挪,最终可能会失去人生的自由。

说到底,李何君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技术的发展,如今中国光伏产业早已改朝换代,还死死抱住被时代抛弃的商业模式,为此不惜铤而走险,这位光伏狂人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参考文章:

1. 财新《汉能不肯改》



猜你喜欢:
  • 股市中如何控制回撤
  • 台积电业绩大超预期,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
  • 河南鹤壁现多套低于5万房源 有人一次性购买20多套
  • 雷军没想到小米随身拍能卖断货 有钱都难买得到
  • 日本一餐厅拒绝中韩客人入内 餐厅已经禁闭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