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551

阅读完约4分钟

■桂浩明

在证券市场上,有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具体来说,是指对投资者参与某类证券的交易设置一定的资格门槛,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投资者,才被认为是合格的,满足适当性管理的要求,可以开户进行交易。

时下,适当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是资金规模,其二是投资经历。譬如科创板,要求投资者有50万以上的金融资产,同时还需要有两年以上的投资经历。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投资者,另外再做个简单的证券常识测试,如果通过就算是符合适当性管理的要求了。

这个适当性管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在市场上就引起了争议,尤其是对投资者金融资产的要求,很多人表达了不同看法。从这一制度设计的本意来看,是为了不让资产规模太小的投资者去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意在保护投资者利益。

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投资证券市场本来就是风险买者自负,投资者需要一个规范、公平、透明的市场,而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其它的特别保护。

至于是否金融资产多的人抗风险能力就一定比金融资产小的人强,恐怕也不是那么绝对。

如果拿一个没有稳定收入,在买彩票时中奖获得50万资金的人,与另一个有稳定收入,但目前只准备用10万元闲置资金投资股市的人相比,哪一位抗风险能力更强呢?答案显然是后者。

虽然这样的比较有点极端,但事实上以金融资产规模作为适当性管理的主要内容,未必一定是最恰当的。从一般的抗风险能力来说,个人的年龄、收入、家庭及身体状况,还有性格等因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并不亚于所拥有的金融资产规模。而之所以在适当性管理中规定了金融资产指标,多半恐怕还是考虑到该指标比较直观,使用中的可操作性与可鉴别性也强。

客观来说,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其有效性是要打折扣的。同样的,以两年的投资经历作为判断是否具备投资资格的条件,也是不太科学的。

作为一种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的投资活动,两年的投资经历并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有的人投资多年却一直亏损,也有的人虽然入市时间不长,但每天下功夫盯盘,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投资绩效。这里的关键并不是投资经历的长短,而是投入的程度以及相应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其实有效性并不是很突出,实行起来意义也比较有限。

反过来,它的存在对于确保公平地对待每个投资者,让投资者最大限度地进行自主投资,倒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近,市场内外呼吁将科创板开户门槛从50万下调到10万就是一个例子。

毕竟,比较高的科创板适当性管理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科创板的流动性。

当然,从规范投资的角度来说,对投资者予以甄别,制定适当性管理要求也是必要的,譬如进行严格、科学的风险测评,根据结果进行分类,推荐与之相适应的投资范围。

在客户自愿要求超越相应风险尺度开展投资时,要求签署特别风险揭示书,并且有冷静期的安排等等,让其在充分了解风险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这应该比简单地设置资金规模与投资经历作为硬指标要有效得多,也真正具备从投资者层面防范风险的作用。

A股市场上现在已经有超过2亿的投资者,但其中90%以上的人金融资产规模不到50万,因此一些实行较为严格的适当性管理的板块,投资者数量就不多,像科创板目前的开户数还不到1000万。

因此,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否真正有利于市场发展,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或者说这种适当性管理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现在是应该好好思考的了。思考的目的不是要取消适当性管理,而是让这种管理更加贴合实际,推动而非阻碍市场的正常发展。

本文由作者首发于金融投资报

编辑|陈雨禾 校检|袁刚 审核|苗曦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

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猜你喜欢:
  • 6条炒股心得核心精髓
  • 股票打板是什么?股票怎么入门
  • 持股比例和出资比例的区别
  • 股票什么是涨
  • 股票估值高低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