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出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警告的话题冲上热搜。此前不久,世界第二小麦生产国印度发布出口禁令后,市场短缺情况加剧,世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俄乌冲突、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粮食的进一步紧缺。中国饭碗虽稳,但仍存在结构性短缺等问题,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减少耕地撂荒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提高耕地质量,并通过常规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育种,实现进口替代,通过在无人机植保、大数据监测等农业科技环节发力,提高粮食生产率。

粮食问题,最近频上热搜。

在国内,河南等小麦主产地割青麦作饲料的视频,受到大众和农业农村部高度关切。

在海外,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5月13日实施小麦出口临时禁令,以平抑国内高温天气引发的食品价格通胀。这一禁令激起强烈反应,次日七国集团(G7)即谴责了这一决定。

粮食成为热点话题,背后是国际粮价上涨影响粮食安全。世界银行4月底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显示,在俄乌冲突的助推下,粮食价格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约20%。BBC则报道,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今年上涨约60%。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重要的小麦、玉米、油料等粮食作物出口国,战争致使农产品生产、运输出现问题,供应链断裂,全球粮价随之大幅飙升。

事实上,俄乌冲突仅是粮食供需变局加剧的助推剂,全球农产品危机早已在酝酿之中。

01 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

三大隐患威胁粮食安全

5月6日,158.5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了4月的食品价格指数,数值较3月的历史最高159.7点虽有所回落,但依然处于近年来的高位。同时,分类指数中的肉类、乳制品和食糖达到历史最高点,谷物和植物油则处于历史第二高点,仅次于3月的水平。

世界银行预警称,食品价格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全球就有1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FAO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提到,2020年全球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总人口的8.9%。FAO近期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则指出,2021年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亿人都在经历危机级别乃至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这个数字比2020年又增加了近4000万人。这一情况在2022年进一步加剧。

食品价格的飙升,让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为什么粮价会飙升?这可以归因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地缘冲突。受2月24日爆发的俄乌冲突影响,乌克兰春季的种植无法正常进行,播种面积比预期减少约50%。乌克兰关闭港口,俄罗斯出口供应链中断,也使粮食安全问题波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多国。

受影响最大的粮食是小麦。目前,全世界约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是第一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26个国家超过50%的小麦供应依赖这两国。2021年,俄罗斯小麦产量占全球约10%份额,出口量占全球超20%份额;欧洲粮仓乌克兰小麦出口量全球占比约为10%,农产品出口额在乌克兰出口商品中占比高达41%。

事实上,食品价格上升现象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一大推手。

2020年上旬,FAO价格指数进入上升通道,从当年4月的92.5点飙升至2022年2月的140.7点,涨幅逾50%。

一方面,疫情防控的隔离政策,导致农田、畜牧、渔业、屠宰等领域劳动力出现短缺,众多食品加工厂被迫停工。另一方面,由于运输行业用工紧张、仓储饱和、防控输入疫情等原因,国际运费也在上涨。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消息,2021年下半年海运费用大幅飙升,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在2020年到2021年之间上涨了4倍多。贸易成本的增加,让粮食供给系统继续动荡。

我国也面临上述问题,例如,2022年3月开始,全国范围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因疫情封控造成局部地区人员流动、农资运销和农产品流通受阻,春耕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

第三个原因是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增加。2020年以来的两个冬季,全球发生了两次拉尼娜现象,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威胁。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北美及南美遭遇干旱天气,而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则出现异常降水现象。受干旱天气影响,美国、巴西等国家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库存消费比明显下降。

近两年,气候问题也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例如,2021年下半年,受夏季暴雨及秋汛影响,北方大量玉米未到收获季便遭遇绝收,河南、河北、山东等5个省共有1.1亿亩冬小麦因晚播导致弱苗。近期,农业部门正在努力保夏粮。此外,2019年至今的几年里,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也在影响玉米生产。

动荡的粮食市场,推动这一领域的巨头收割了大量财富。

粮食产业链中,国际上有ABCD四大粮商,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ABC三家皆为美国企业,路易达孚则来自法国,四大粮商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粮食交易。

今年,ADM公司的股价从1月25日的65.29美元/股,升至4月下旬的98.88美元/股,涨幅超50%。邦吉的股价同样上涨了超40%。嘉吉创始人嘉吉家族的3名第四代成员,今年身家暴涨两成,突破53亿美元,跻身彭博亿万富豪榜前500名。路易达孚则预计今年利润增长80%。

02 中国粮食储备充足,

但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在前述三大隐患共同作用下,食品价格被推上高点,粮食安全风险几乎蔓延全球。不过,目前我国受到的影响较小。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国内小麦收购价格在今年2月中旬到3月中旬呈现上涨趋势,3月下旬已开始回落,4月初每吨价格较最高点时下降约70元。

国内粮食价格波动较小,主要原因是粮食的高产量和仓储能力。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并无优势,耕地面积仅占全球9%,却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这依靠粮食的高产量实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每年都在增产,实现了18连丰。2015年以来,国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达到1.3657万亿斤。国际上粮食安全线的标准一般定为人均400公斤,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数为14.1亿人,目前人均粮食已达到460公斤,稳定在安全线之上。

在粮食存储方面,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提到,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食用油的存储达到2800万吨,比1996年增长7倍。

粮食一般可分为谷物、大豆和薯类三类,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我国的口粮主要是南方的稻谷和北方的小麦。2019年,我国谷物的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

本次俄乌冲突主要影响的是小麦,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口小麦量仅为977万吨,其中超过80%来自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三国,且进口的目的主要为品种调剂。例如,用于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依然需要进口。

不过,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国内粮食安全还面临着供求结构性矛盾。

我国口粮基本实现自给,但部分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油料和饲料的相关农产品,譬如大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进口大豆9652万吨,进口大豆是国产大豆的近6倍,大豆占我国粮食进口量的近60%。自给率低的大豆,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国外供需变化和产业链不稳定的影响。

大豆主要分为油用豆和食用豆两种,一般来说,国产大豆主要制成可食用的豆制品,而进口大豆则是加工成大豆油或饲料豆粕。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显示,大豆是我国对外依赖度最高的农产品,达到86.69%,植物油依赖度28.7%,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饲用豆粕和牧草进口国。

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挑战着我国的粮食进口。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大豆的主要来源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而2020年3月下旬以来,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等粮食出口国纷纷出台限制和禁止出口的政策。长远看,随着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粮食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通过进口保障供应的风险加大,存在卡脖子隐忧。

主营植物油及饲料原料的金龙鱼(300999)即受到不小的影响。其2022年一季报显示,1-3月的营收虽然同比上升了10.7%,但利润总额却同比大幅下降76.5%,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飙升。

有数据显示,金龙鱼占据了国内40%左右的食用油市场,20%左右的大米与面粉市场。其2021年年报显示,金龙鱼采购的原材料主要来自ABCD四大粮商和母公司丰益国际(F34.SG)。受南美干旱天气和俄乌冲突影响,压榨食用油所用的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等价格前所未有地快速大幅上涨,虽然金龙鱼上调了部分产品的售价,但未能覆盖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同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物流运输、终端销售、餐饮等影响,叠加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令其中高端零售产品的利润受到较大冲击。

03 稳饭碗依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为了将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便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

藏粮于地的核心是耕地。

虽然我国利用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目前,我国是全球耕地第三大国,耕地少于美国和印度,且资源已经接近利用极限。十四五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等重大政策中反复提及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18亿亩等于1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的1/8。2021年8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约19.2亿亩,比10年前减少了1.13亿亩。人均耕地上,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为1.59亩(1984-1997年),二调1.52亩(2007-2009年),三调1.36亩,明显减少。

我国的耕地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土地撂荒。城市化背景下,许多人进城打工,村落空心化,与此同时,年轻一代不愿意种地,农民日益老龄化,农村劳动力不足,导致不少耕地撂荒。在山区、丘陵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耕地细碎化严重,农民更加不愿意种地。

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加快农业设施建设,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山区、丘陵地区应加快适宜的农机研发,提高相应的补贴标准。

第二,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农村人力资源短缺叠加种地经济效益低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挖塘养鱼、挖湖造景,甚至搭建房屋的情况。由于大田作物经济效益低,同样的土地面积下,种植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人力成本低、收益高,农民更愿种经济作物。同时,资本下乡也更青睐经济作物,区域农产品的集聚效应,同样加剧了非粮化现象。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提出6个禁止,要求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当年11月,国务院再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为鼓励农民种粮食,2022年3月,中央财政特地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目前,不少地区也在推进退林还耕、退草还耕政策。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祥斌指出,目前我国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他建议,建立非粮化复垦专项储备基金,确保耕地能够短时间恢复良田粮用,保障粮食安全,并在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的同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第三,耕地质量不高。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将全国耕地按质量划分为10等,其中,质量较好的1-3等耕地面积为6.32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约31.2%。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土地酸化、北方土地盐碱化、西北土地荒漠化……耕地质量还在持续受到挑战。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提出,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的开发已近极限,提高耕地质量刻不容缓。他认为可以发展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因地制宜采用少耕免耕、多样性轮作、有机肥投入和覆盖作物等技术措施,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提高粮食单产,助力耕地休养生息,假如粮食的亩产提高1/2,那么现有耕地的2/3就能达到同等产出。

提高粮食的生产率,就要提到藏粮于技的战略。

《十四五全国种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我国粮食产量要跨上1.4万亿斤的台阶。在耕地面积开发几无潜力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单产是下一个目标。这就需要在农业生产前和生产中分别发力。

第一,种植前的育种阶段是各国农业技术的集中体现期。众所周知,我国杂交水稻产量突飞猛进,2021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周年亩产达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主要依靠的就是科技力量,也就是农业芯片——种业。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考察时再次指出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我国小麦、水稻和大豆的种子实现了100%自给,良种覆盖率超过96%。然而,玉米、大豆等作物从单产到良种率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譬如,我国玉米单产不到美国的六成,良种贡献率较低;大豆的亩产约为130公斤,远低于美国的230公斤。

一般而言,种业发展可以分别为4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常规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育种。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表示,种业强国已进入育种4.0时代,但我国仍处在2.0时代。

目前,我国正在从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通过新技术,改变眼下科技理论多转育少、种子公司多创新企业少的情况,实现进口替代。

随着国家频发种业振兴相关政策文件,转基因技术即将迎来商业化落地。研究显示,若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放开,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500亿元。

一些农业公司正在转基因育种技术上持续发力。据悉,国内已有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其中,以饲料为主业的大北农(002385),已有几个抗除草剂和抗虫的玉米和大豆品种获得了国内外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由于转基因从研发到审核需要较长的周期,大北农目前具有先发优势。

水稻和玉米种子市占率全国第一的隆平高科(000998),参股的瑞丰生物是一款转基因玉米的申报单位之一,旗下的隆平生物也是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团队。荃银高科(300087)也具有丰富的转基因性状储备。

第二,农业生产各环节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可提升生产效率。

两年多的疫情,让农业无人机频繁亮相,播种、撒药,无人机执行更加快速和精准。《2020年度植保无人机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当年国内农业无人机累计销售量达到6万台,保有量已达11万台,作业面积超过10亿亩次。大疆作为国内无人机行业佼佼者,业务早已触及农业,其最新产品1小时可播撒大田320亩、施肥1.5吨。

智慧农机企业则瞄准了精细化耕作和收获领域,例如江苏的博田机器人研发了植保机器人、果蔬采摘机器人、锄草机器人、农机智能管理系统等智能农机装备,不论采摘还是除草,都能实现无休。

在农机自动驾驶测绘方面,从事卫星导航技术研发的华测导航(300627)也有布局,北斗加持农机自动驾驶,让农业更精准。

发力农业科技赛道的拼多多(PDD.O)2020年开始推动AI农业发展,通过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精准农业技术,远程监控作物生长环境、发出指令。数据显示,AI技术让草莓产量提升了196.32%,且投入产出比平均值高出传统方式75.51%。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透露,目前自动化监测、灌溉等技术已经部分应用于辽宁、安徽、云南等省份。

此外,不少房地产、互联网公司也跨界布局农业。例如,碧桂园(02007)借助智慧平台、农业机器人、农机设备等打造的智能农场,一台无人机器一天最多完成800亩作业,比人力提高40倍。万科(000002)、华润、京东农业(832687.NQ)、网易(NTES.O)、腾讯(00700.HK)、美团(03690.HK)等也介入了智慧种养殖、循环农业、植物工厂等领域。

04 PE/VC入局,农业赛道火热

农业项目投入大、风险高、回收低、周期长,做农业全靠情怀是很多人的共识,但近几年,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农业正在从粗放低效向高效、智慧、精准、绿色方向发展。

2020-2022年,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连续三年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倡导社会资本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在今年4月发布的最新版指引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13个重点产业和领域,包括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等。

冷门的农业科技赛道走入了人们视线,资本开始在广阔天地布局。

IT桔子数据显示,2019-2021年中国农业领域共发生489起投资事件,对应投资规模分别为302.6亿元、324.7亿元、364亿元,投资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

与大疆并称农业无人机双雄的极飞科技,就是资本的宠儿。新财富统计发现,2014年至今,极飞科技已先后完成5轮融资,吸引了高瓴、百度、软银、创新工场等明星资本的加持,估值近100亿元。招股书显示,其主营业务包括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农业物联网设备等智能农业装备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其共销售农业无人机近4万台。

另一家专注农业无人机的公司极目机器人,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淡马锡、中信农业基金、食芯资本等资本为其注资。其产品主要瞄准丘陵、山地等复杂环境的植保。

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成立的中科原动力,是一家农机无人驾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其研发的农田机器人实现了无人化耕作。中科原动力于2021年6月获得A轮融资后,今年2月又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创世伙伴资本(CCV)领投,老股东祥峰投资、德联资本跟投,一年时间两轮融资总金额过亿。

除了农业科技企业外,农业食品公司也成为风口,与生活休戚相关的鸡蛋、粮食公司获得大额融资。最近占领各大超市鸡蛋专柜C位的黄天鹅品牌,以可生食鸡蛋出位,其背后的凤集食品集团于2022年1月完成规模6亿元的C轮融资,创下近些年基础食材领域中鸡蛋品牌融资金额最大的纪录。

粮食企业十月稻田也获得了资本的垂青,该公司位于辽宁沈阳,主要生产大米和杂粮。2021年6月,十月稻田完成14.5亿元B轮融资,红杉中国和云锋基金联合领投,CMC资本、泰合资本跟投。此前的2020年,十月稻田获得了消费基金启承资本的3亿元A轮投资。

此外,双碳、ESG等热门领域,亦与农业有着较大关联,这也引导着资本向农业赛道倾斜,助推中国智慧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05 央企保障粮食安全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粮食危机的挑战,诸多国企担负起了保卫粮食安全的任务。

我国最大的粮食领域央企中粮集团,2021年营业收入超6600亿元,利润总额超230亿元,是国内最大的大米加工贸易商、小麦加工商、棉花贸易商之一,农产品年综合加工能力超过9500万吨。一个说法是,国内每2人中就有1人享用过中粮的产品,国内1/10的农民与中粮集团有过直接或间接合作。

在国际市场上,中粮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收中50%以上来自海外,在南美、黑海等全球粮食主产区布局了仓储、港口、物流设施等一批战略资源,形成粮食走廊。

中化集团的农业板块打造的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则可以提供粮食收获、烘干、仓储、行情分析等服务,智慧农业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地块管理、遥感巡田、了解实时气象、得到病虫害预警、在线咨询农艺师等功能,帮助农民科技种田。

2020年,中化集团并购了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先正达,整合旗下农化板块,成立先正达集团,以植保和种业为核心业务。招股书显示,先正达的植保业务2020年占公司收入约50%,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一;种子业务收入占比15%,市场份额仅次于隆平高科,位列中国第二。其海外业务分布在北美、拉美、欧洲、非洲等地。

在粮食存储方面,中储粮集团的总仓(罐)容近1亿吨,旗下所有中央直属粮库的智能化管理全覆盖,8万多个监控探头和400万个粮情传感器,监控库存的粮情变化。据报道,中储粮通过粮仓内的内环流控温、粮面压盖等技术,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以上,每个储藏周期减少粮食损失150万吨以上,相当于300万亩良田一季的产量。

在农机方面,国机集团通过研发智能装备和平台,将2亿多亩盐碱地改造成良田,1亿多亩黑土地平均亩产增加约10%,让20多个省区2600万余亩土地的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

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一书中写道:粮食是必需品也是商品,粮食是外交工具也是国家竞争的有力武器。疫情叠加复杂的地缘政治带来的次生粮食危机下,只有继续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提高生产和贮存能力,拓展更多元的进口渠道,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应对波诡云谲的世界局势。

本文源自新财富

猜你喜欢:
  • 股票下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603开头是什么股票
  • 股票开户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 什么是换手率?影响换手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 股票开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