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筱攸 券商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6条举措中有一条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但,这或许短期来看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景了。虽然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大力发展权益类的呼声一直都在,但银行理财入权益,实在不是个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条件成熟度上,银行理财的权益投资水平还不足以跟公募比肩;在牌照申请方面,也存在不少难度。究其原因:银行理财入权益,难在面临着银行系信贷文化带来的人才储备、激励机制、投研体系、投资决策流程(信贷文化下风险做实质上决策VS基金公司的投资经理负责制)、风控能力、科技系统等先天短板;同时还面临制度方面诸多技术层面的硬性制约。本文在此尝试探讨银行理财入权益在技术层面遭遇的掣肘。权益在去年其实被减配现阶段银行理财权益的规模还比较小。据记者了解,好几家理财子公司的权益资产还是以优先股为主。虽计入权益,但投资优先股的逻辑跟投资股票是两码事。一名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笔者:成立至今其权益市场的配置比例较低。如果不考虑银行优先股和其他金融机构优先股资产的情况,其权益类资产占比还不足2%;如果把优先股包括进去,也不到6%。官方数据也能详实描述银行理财权益类业务的发展困难。虽然有些滞后,但是距离现在的情况应该差别不算悬殊。如果不是因为难,就不会截至2021年末,理财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只有1.02万亿元,比2021年6月末的1.17 万亿还少了1500亿元;占比只有3.27%,比2021年中还少了0.81个百分点。较资管新规发布前,2021年末的权益配置占比减少了多达9.03 个百分点。如果不是因为难,就不会截至2021年末,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还只有809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还只有0.28%。权益理财同比仅增长了1.09%,这一几乎可以被忽略的增幅,被固收类产品(26.78 万亿元)高达22.8%的同比增速,和整体银行理财12.14%的规模增速碾压。也就是说,不论是从规模、占比、还是增速来看,银行理财的权益类资产在去年下半年不是被增配,这是被减配。而今年以来股市动荡,上证指数艰难险守3000点。记者了解到:一批配置精选打新主题公募基金的权益类理财,因A股市场一季度出现较大调整,打新收益急剧下降,加之债市反复,产品一季度收益遭遇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回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权益更慎重了。一名大型理财公司投资经理如此坦言,其所思破具有代表性。看不见的文化融合难题,和历史机制枷锁很多银行理财从业人士的共同认知是:银行天生担子更重,要硬性满足投资者标定的业绩基准。在市场波动、信用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很难寻找合意的投资品种。由于银行信贷文化影响和公司风险偏好,银行理财投资决策过程中倾向于从风险和波动的角度出发,追求绝对收益。公司整体策略相对保守,策略的多样性是受限的。而公募基金投资经理负责制,各投资经理根据所管理产品的策略对投资负责,投资决策的灵活度较高,策略更为丰富多样。银行理财背负的先天枷锁,注定了其很难从风控、审批、考核和激励上马上颠覆母行时代的做法。这也造成一个现实:相对于在自主管理,FOF形式目前正在成为理财产品收益增厚的主要路径。不用重构发展权益的底盘,先借别人(即公募基金)的力。兴业研究在其最新研报《如果理财子有公募基金牌照》里,指出和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现阶段参与高风险特征产品(即权益类产品)呈小步慢跑。理由是银行理财以投资委员会决策为主,团队内部竞争强于外部比较;而公募基金参与权益乃至Reits等另类资产创新已轻车熟路,通过相对收益考核和投资经理负责制,激励机制上更开明。一名帮助过银行理财搭建内部考核框架的咨询公司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在成立初期的一到两年,很多银行理财公司也制定了收入等考核指标,但这种收入指标往往不具有独立性。什么意思?就是这些指标通常是基于内部核算层面,让相应部门更好达成背负的全行总体目标,而非真的能敦促资产部门开展独立投资而创利,跟别提能从激励机制上保障银行理财去开展权益业务。实际上,在二八分化效应同样明显的银行理财行业,几家规模较大、品牌影响力也日渐突出的几家理财公司,都已经成立了由市场化招聘人才唱主角的投研团队,以开展更多权益类资产配置。但一个事实是,截至目前,这些团队在工作风格融合和薪酬激励设置上,其实还是有较大挑战的。当然,薪酬待遇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讨论雷区。理财从业人员的待遇都是背对背,很难有一个公开的标准,来衡量理财公司人员的个人薪资究竟在资管行业同岗位处于什么水平。但就个体的感受而言,笔者在此前对银行理财的系列报道中,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收入缺乏弹性。一名有着券商研究所从业经历的头部银行理财公司研究员告诉券商中国记者,目前薪资与较大券商不能比,相较中小券商非首席水平差不多,但就是几乎没有弹性,因为股票投得太少,研究成果很难落地。另有受访研究员指出,理财公司对研究员的自我驱动力要求其实是更高的。因为其现阶段投研体系还没有像券商、公募那样成熟,基于周期设置不同的策略,它更多是鼓励研究员个人凭借自己的兴趣去拓展研究边界。但这种模式在现阶段可能还勉强可以,长远来看,并不足以支撑理财子与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在市场上竞争。中金公司银行团队在进行相关调研后,发表过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理财子应重塑上层建筑以适应资产管理的智力资本驱动型特性。开展权益业务应给予智力资本足够的尊重,理财子公司应该提供更为优厚且有效的薪资和晋升渠道,以吸引更多优质投研人才加入。即使不谈内部体制机制,外部掣肘也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公募基金更具免税优势(通过大额分红规避债券交易的资本利得税),其实银行理财发展权益,还面临着很多比公募基金严得多的监管约束。首先是打新资格。为什么专门拎出这一条,是因为多家银行理财此前均有发行打新主题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中国证券业协会将参与网下打新投资者划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投资者可分配不超过30%的发行规模,C类投资者可不超过20%的发行规模。一般来说,A类打新收益可达到C类的2倍。银行理财的打新资格只是C类,而公募基金为A类。在销售环节,客户要能买到权益类理财,就已经很麻烦。银保监会《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里面有一条规定,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其实是棘手的。它的表述很简单:除非与非机构投资者当面书面约定,评级为四级以上理财产品销售,应当在营业网点进行。这意味着什么?权益类理财通常都是R4及以上风险级别,要求投资者临柜面签才能购买。在很多银行理财销售人员看来,这其实拉高了投资者的购买门槛,且严重降低了理财经理推荐的热情。我们不奢求像公募一样实现互联网平台销售,只要能跟公募基金拉齐标准,实现远程面签,减少临柜客户的难度就很知足了。一名理财公司销售部专业人士如此直言。综上,银行理财入权益,虽然不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确实也不是一蹴而就,一马平川。因为由历史带来的硬性制约和软性制约很多,从业人员拿着受限于银行体系、缺乏弹性的考核薪资,面对着净值回撤容忍度远没有基民高的客户,承担着追求绝对收益的业绩压力并面临更严苛的声誉管理。我们在各种论坛上,总是能听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高管代表们,直言不讳地分析自己的劣势:比如体制机制灵活度不足、权益市场投研能力与经验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科技系统相对薄弱等。这充分说明大家的认知极为清醒,只是短时难以改变。但实际上,这几个表现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或许真的要抓住其中一个节点攻破,才能全盘疏通。期待全新出发、完全卸下老担子的银行理财,今年能够往市场化进一步、再进一步。原标题:《银行理财入权益,还有多少道"鸿沟"?》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六点理财基本知识附案例
高手总结的25个理财避坑知识
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需要注意这些风险了!
人民币贬值对股市的影响是什么 人民币贬值对股市的影响有多大
2019金价有望飙至1400 黄金的春天到了?
银行理财入权益,还有多少道鸿沟?
- THE END -
本文由 @random.random_zuozhe 修订发布于 05-10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runsly@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zshuo.com/a/33272.html